——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考察
一
盡管我們對講故事的人這一說法再熟悉不過,但能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的人,卻已蹤跡全無了。他早已離我們遠去,且越走越遠。描寫一位名叫列斯科夫[1]的講故事的人,這並不是說要縮短他和我們的距離,而是恰恰要拉大這一距離。因為隻有拉開距離來看,我們才會發現,講故事的人那非凡而質樸的輪廓才在他身上清晰地凸顯出來。更確切來說,這一情形就好比我們是岩石觀察者,隻有選好恰當的距離和角度,才能從岩石中看到一個人頭或動物身形。這種距離和角度我們幾乎每天都有機會碰到,但日常經驗卻告訴我們,講故事的藝術已瀕臨消亡。我們能遇到的真正會講故事的人越來越少。而更為常見的是,當我們圍坐在一起,想聽人講個故事時,大家都麵麵相覷、尷尬不已。這就仿佛我們曾擁有某種不可變賣的財產,盡管我們把它保管得再安全不過,但它卻還是被人奪走了。而這種財產,便是交流經驗的能力。
二
口口相傳的經驗是為所有講故事的人供給養分的源泉。在寫下聽來的故事的人當中,誰的文筆最接近眾多無名講述者的口述,誰就能獨占鼇頭,成就偉著。另外,這裏說的眾多無名講述者又分兩種,當然,這兩種人有著諸多共同點。隻有集這兩種類型講故事的人的特征於一身者,才稱得上是真正會講故事的人。俗話說:“遠行者必有故事”。人們把講故事的人理解為一個遠方來者。但人們同樣喜歡聽那些安守於家中、了解當地掌故傳說的人講故事。若要為這兩種人尋找古老的典型,那麽其中一個可能是定居的農夫,另一個則是商船上的水手。事實上,我們可以說,這兩種生活圈子都會培育出各自講故事的人群。數世紀後,每位源自這些群體的講故事的人都仍保留著其所屬群體的一些特征。比如,在德國近代的講故事的人中,諸如黑貝爾(Hebel)和戈特赫爾夫(Gotthelf)等作家當屬第一個群體,而諸如賽爾斯菲爾德(Sealsfield)和格斯戴克爾(Gerst?cker)等則屬於第二個群體。然而須提及的是,如上所述,這兩個群體隻是兩種基本類型。要了解所講述故事王國的實際疆域,同時將整個曆史延展的廣度也考慮在內,我們還必須慮及這兩個古老類型之間的緊密關聯。尤其在中世紀,人們通過手工業的行業法規催生了這一緊密關聯。當時,居有定所的工匠師傅和四處遊曆的手藝學徒同在一房間裏勞作;而在定居家鄉或異鄉之前,每一位工匠師傅又都曾當過遊曆學徒。如果說在過去,農夫和水手是講故事藝術的師傅,那麽,手工業作坊就是傳授講故事藝術的大學。在這裏,多方遊曆的人把他的遠方見聞帶回家,使它們與定居家鄉的人最樂於了解的見聞和掌故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