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希特使敘事戲劇與亞裏士多德戲劇理論中的狹義戲劇形成了鮮明對比。相應的,他引入的戲劇學是非亞氏的,這正如黎曼引領的數學理論是非歐幾裏得式的那般。這個類比可以說明,這裏並不關乎所提及的幾種舞台形式之間的競爭關係。在黎曼那裏,[歐幾裏得的]第五公設被廢除了;而在布萊希特這一新戲劇藝術中,被取消的則是亞裏士多德式的“感情淨化”(”Katharsis“),即觀眾因移情於英雄那震撼人心的命運而產生的情緒遭到了斷然拒絕。
敘事戲劇演出所麵向的,是那些在放鬆狀態下產生興致的觀眾。這種在輕鬆心態下產生的興趣,其特點恰恰在於它基本上不會喚起觀眾的移情能力。敘事戲劇的藝術更多地在於引起觀眾的驚訝,而並非使觀眾移情。通俗地說,觀眾不應該移情至主人公身上而與其感同身受,而是應該學會對主人公活動時所處的境況感到驚訝。
布萊希特認為,敘事戲劇要做的並非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是表現種種狀態。此處所說的表現也不是自然主義理論家所謂還原,而是首先要發現狀態的存在。(或者人們也可以說:要將這些狀態進行陌生化處理)對狀態的發現(陌生化處理)是通過中斷事件進程來完成的。其中最簡單的例子是一個發生在家庭內的場景。家中突然來了個陌生人,當時,母親正捏住一個枕頭,想要把它揉成一團扔向女兒;父親打開窗戶,正打算向警察求救。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那個陌生人出現在了門口。1900年左右,人們通常管這個場景叫“舞台靜態畫麵”。也就是說,此刻,陌生人遇到了這樣一個狀態:不知所措的表情,打開了的窗戶,殘敗不堪的家具。然而,此時存在著這樣一種目光,在它看來,即便市民生活中一些更使人習以為常的場景也顯得同樣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