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無法扼殺的愉悅:文學與美學漫筆

三、一個不許言說無產階級的國度

字體:16+-

——評布萊希特八出獨幕劇的首演

流亡戲劇(das Theater der Emigration)隻能把政治劇當成自己的事業。10年或15年前,戲劇曾吸引了一批心係政治的觀眾,其中大部分劇目都已被曆史事件的滾滾洪流所湮沒。流亡戲劇必須從頭開始;不僅它的舞台需要重新搭建,它的劇本也得重新構思。

在觀看布萊希特一組新劇中的部分劇目在巴黎首演時,觀眾必然也感受到了上述曆史性的局勢。他們首次認識了作為戲劇觀眾的自己。布萊希特認清了這批新的戲劇觀眾,也認清了戲劇所麵臨的這一新形勢,同時也采用了一種新的戲劇形式。在從頭開始做某件事方麵,布萊希特是位行家裏手。從1920年到1930年他都樂此不疲,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當代史為實例來對戲劇形式進行試驗。在此期間,他與眾多的舞台形式和形形色色的觀眾群一較高下。他為平台劇院(Podiumtheater),也為歌劇院效力,他不僅將自己的作品展現給柏林的那些無產者,也展現給西方資產階級的那些先鋒主義者。

也就是說,有別於任何其他人的是,布萊希特總是喜歡從頭開始。順帶說一句,我們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位辯證主義者(每一位藝術大師都暗含著是位辯證主義者)。紀德(Gide)說,一定要努力避免把一度的事業巔峰當作你接下來工作的墊腳石,這便是布萊希特一貫的行為準則,在為流亡戲劇舞台撰寫新劇目時,他表現得尤為果敢。

長話短說,在其早年的種種嚐試基礎之上,一種獨特的、根基紮實的布萊希特式戲劇最終得以成型。它的典型特征在於,它是敘事性的,這一稱呼將它與狹義上的戲劇區別開來,而首次提出狹義戲劇理論的,則是亞裏士多德。因此,布萊希特引領的戲劇理論是“非亞裏士多德式的”,這正如黎曼(Riemann)所引領的是“非歐幾裏得式的”數學理論。在黎曼那裏,[歐幾裏得的]第五公設被廢除了;而在布萊希特這一新戲劇藝術中,喪失效力的則是亞裏士多德式的“淨化”(”Reinigung“),也就是說,這種新的戲劇藝術斷然拒絕使觀眾因移情於英雄震撼人心的命運而產生種種情緒。英雄命運的波動宛如波濤巨浪,曾使觀眾心馳神往。(而其中著名的“突轉點”[”Peripetie“]則好似浪尖,它雖向前跌落,但最終卻翻滾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