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布萊希特研究
現如今,劇院所關乎的主題確切說來取決於它與舞台之間的關係,而非它與劇本之間的關係,這裏所指的是對舞台前樂池(Orchestra)的廢棄。它宛如一道隔離死者與生者的深淵,將演員與觀眾隔離開來。它好似一道深淵,在戲劇表演過程中,其靜默的存在讓觀眾肅然起敬,在歌劇表演過程中,發自它那裏的聲音使觀眾越發心醉神迷。在構成舞台的所有要素中,這道深淵最為清晰地留存了舞台之宗教起源的種種痕跡,而現如今,它的功能卻已喪失殆盡。舞台仍是加高了的舞台,但它卻已不再從無盡的深淵中豁然聳立,而是成了一個緩緩拔高的平台。如今的人得在這個平台上安排演出事宜,這是[劇院]目前的狀況。然而,就像在很多情況下那樣,在平台劇院中演出時,人們也都盡量遮掩平台的存在,而並非特意凸顯它的存在。人們仍在源源不斷地創作一些悲劇和歌劇,它們看似要求舞台能提供一套久經考驗的傳統設施,而事實上,這些劇作所要求的無非一套殘缺不全的設施。“樂隊成員、作家和批評家們完全搞不清自己的處境,這導致了嚴重的後果,而人們對這些後果的關注度則微乎其微。因為他們仍認為自己擁有一套設施,事實卻是,這套設施統治了他們,而他們卻還在為這套已不受掌控的設施辯護。這套設施不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是服務於其締造者的手段,而是變成了與其締造者相抗衡的工具。”布萊希特用上述這番話打破了人們的一個錯覺,即如今的戲劇仍以創作為基礎。不論對流行的商業劇,還是對布萊希特自己的戲劇而言,創作都已喪失了其基礎性的地位。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劇本都成了一種服務者:在前者中,它是為了維持劇院的運行而存在的,而在後者中,它則是為變革服務的。然而,這一切何以成為可能呢?有一種專為平台而創作的劇本嗎?——因為平台現在已成了舞台本身——抑或如布萊希特所問:存在一種專為“出版機構”而創作的劇本嗎?若存在,它有哪些特點?在政治命題劇(politische Thesenstücke)[13]中,“時代劇”(”Zeittheater“) 仿佛看到了能使平台獲得應有重視的唯一一種可能性。不論這樣的政治戲劇能怎樣發揮其功能,要使社會認可並支持它,人們都必須將無產階級大眾推至劇院設施曾為資產階級謀得的位子上去。舞台與觀眾,劇本與演出,導演與演員之間的分工幾乎維持著原樣。而敘事戲劇的發端便在於,它嚐試著從根本上改變這些關係。對於敘事戲劇觀眾而言,舞台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舞台”(即一個魔力空間),而是一個適用於展覽的空間。對於其舞台來說,敘事戲劇的觀眾不再是一群被催眠了的試驗對象,而是一群頗有興趣地匯聚一堂的參與者,而舞台需要滿足的,正是他們的種種要求。對於其劇本來說,演出不再意味著技藝高超的詮釋,而是意味著嚴格的掌控。對於其演出來說,劇本也不再是基礎,而是好比地圖上的網格,被寫入這網格中的,則是它所能帶來的、以各種新表述示人的教益。導演也不再指導演員去製造某種效果或影響,而是向他提供一些關乎立場的論點。在導演眼中,演員也不再是個必須吃透角色的戲子,而是要像個官員那樣,盤點和估算這個角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