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的意義純粹是邏輯上的,因為諸子的整體性來自他們同為士人階層的思想家這一事實。要深入探討諸子思想的特點,就不能不對士人階層的產生做一簡略描述。
在先秦典籍中,“士”這一稱謂有多種含義。在一般用語中,士通常指男子,如《詩經·衛風·氓》中有“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經·召南·野有死麕》中有“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詩經·鄭風·溱洧》中有“唯士與女,伊其相謔”,《尚書·周書·多士》中有“爾殷遺多士”,等等。在這些語例中,士均指男子而言,這是士的基本字義。在西周宗法製政治序列中,士又是一個貴族階層的稱謂。例如,《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此言士的政治地位在大夫之下,皂之上。《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此言士的經濟地位在庶人之上。就政治與經濟地位來看,這裏的士是貴族階級的最低階層。[1]
作為一個貴族階層,士一般都在各級政權中任職。《說文解字》以“事”訓“士”,即指士的社會角色而言。據《禮記·王製》載,天子之下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元士”即士,因其供職於王室,社會地位要高於諸侯的士(元士的地位相當於小諸侯附庸),故稱“元士”。大的諸侯國有三卿、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等等。由此可知,士在各級政權中充當著重要角色。
為了使士能勝任其職,西周統治者對士人階層的教育和選拔十分重視,他們從小要在官學中受係統教育。西周的官學,在天子曰辟雍,在諸侯曰泮宮,地方上還設有鄉校,稱為庠序。據《禮記·王製》載,在任命士人官職時,要經過嚴格考選:“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2]士所受教育的基本內容,據《禮記·王製》和《周禮·地官·司徒》載,乃為禮、樂、射、禦、書、數,即所謂“六藝”。因而西周的士實為彼時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同時又是貴族宗法製社會的主要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