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修訂版)

一、中西文化的幾點差異

字體:16+-

中西文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體係,近年來,研究這種差異的文章不可勝計,我們僅從人的自我意識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價值觀念與自然觀等角度進行一點簡單的比較。

(一)認知理性與人格境界——中西文化在自我意識上的兩種不同傾向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本性、能力的自我覺察,它回答著人是什麽,人能夠做什麽,人應該成為什麽這類問題。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化都以人的自我意識為標誌,並由此引申出對人類社會及自然宇宙的理解。在西方文化中,這種自我意識—開始就表現在對人的認知理性的極度自信和自覺運用上。在古希臘哲學中,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派都在苦苦思考著宇宙秩序與世界本原等問題,在他們看來,憑著人的認識理性是完全可以把握外在世界的,普羅泰戈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這“尺度”即指認知理性。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雖然意識到人的道德理性的意義,卻沒有將其置於認知理性之上。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恰恰是認知理性的外化形式。亞裏士多德雖然綜合各家之說,而他的側重點依然是對認知理性的檢討與張揚。中世紀認知理性受到天啟觀念與宗教信仰的衝擊,認知理性成為證明上帝存在樣式的工具,這是認知理性的迷失而非喪失,在“唯名”“唯實”之爭中,我們依然可以見到它的存在。此後,文藝複興時期的自然哲學,18世紀的認識論直到黑格爾的泛理性主義,我們都可感覺到認知理性的強大力量。這期間,雖也產生了懷疑主義和不可知論,但都未能撼動認知理性的主導地位。隻是在康德那裏,才清醒地為認知理性與道德理性劃出各自的範圍,從而真正給原本至高無上的認知理性以限定。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康德成了現代哲學的真正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