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階層在中國古代曆史發展中到底占有怎樣的位置?他們客觀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通過對北宋士人心態及文化分流的簡略考察,我們庶幾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經術派的命運雄辯地證明了,士人階層欲借政治手段來改造社會的努力是徒勞的。“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都以失敗告終,他們將文化還原為經世致用之學的價值取向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沒有取得主導地位。倒是道學派的主張雖然被經術派視為無補於世的形上價值追求,卻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道學家們采取的文化製衡策略也在相當程度上起到了規範社會、製約君權的重要作用。文章派的偉大貢獻主要在文學一麵,他們的文學創作給後人留下了大放異彩的精神產品,至今仍為人稱道。由此可知,士人階層作為文化的承擔者,他們的曆史作用也正是在於對社會進行文化製衡,為人類創造精神財富。這是在君主專製的政治體製中他們唯一能夠完成的任務。
士人階層的形上追求——道學家所關心的價值取向——的確具有偉大的意義。它不僅在哲學思想上發展了中國古人的智慧,而且對“道”“天理”這些價值本原的弘揚的確對君權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規範與牽引。道學家必稱古聖人、天之道,這都是為現實君主所畏懼的超現實力量,其所隱含的其實是士人的文化製衡策略、道學家的人格追求——“仁者與萬物同體”“民胞物與”的博大胸懷與“孔顏樂處”“莊敬和樂”的精神狀態,乃是古代士人階層獻給人類的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在今天這樣人欲橫流的社會中,這種人格追求就更顯示出其偉大價值。
古代士人階層的文學一是為政治服務,二是為“道”服務,這都是工具主義文學觀念的表現,可謂無其可觀。唯有那作為目的而存在的文學,作為士人人格精神自然流露的文學才真正達到了審美境界,這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最有價值的部分。士人的人生價值觀在救世與自救之間搖擺著,士人文學也在工具與審美兩個維度中選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