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盛而衰的社會現實對士人心態的影響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由興盛轉入衰落。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藩鎮勢力的膨脹,二是政治的黑暗。藩鎮節度使在軍事、經濟、官職任免等方麵都有相當大的自主權,他們實際上成為一種隱然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的地方割據勢力。他們常常要求朝廷滿足其各種願望,有時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脅。例如,憲宗元和四年、九年相繼兩次藩鎮叛亂,起因均為朝廷想革除藩鎮世襲製。元和十年鎮州節度使王承宗又派人潛入長安刺殺對藩鎮持強硬態度的宰相武元衡,刺傷禦史丞承裴度。由此可見藩鎮勢力之一斑。由於有了許多這樣的地方割據勢力,國家政令不能統一,使唐朝政治、經濟受到極大破壞。《舊唐書·李懷仙傳》載:“懷恩私欲樹黨,以固兵權,乃保薦懷仙可用。代宗複授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檢校侍中、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與賊將薛嵩、田承嗣、張忠誌等,分河朔而帥之。既而懷恩叛逆,西蕃入寇,朝廷多故。懷仙等四將,各招合遺孽,治兵繕邑,部下各數萬勁兵。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於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這種情形在藩鎮節度使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古文家元結亦揭露藩鎮說:“控強兵,據要害者,外以奉王命為辭,內實理車甲,招賓客,樹爪牙。國家亦因其所利,大者王而相之,亞者公侯,尚不滿望。”(《丐論》)
唐中期以後,朝廷政治黑暗,日趨衰頹。這主要表現在君主昏聵荒**與宦官專權兩個方麵。肅宗李亨雖經安史之亂,但並無重振朝綱之誌,外受道士女巫之惑,內受宦官李輔國之製,昏庸無能,毫無建樹。其後代宗李豫寵信宦官魚朝恩,德宗李適惟知搜刮民財以充內庫。最高統治者如此,各級官僚更是可想而知。元結說:“今四方兵革未寧,賦斂未息,百姓流亡轉甚,官吏侵克日多。實不合使凶庸貪猥之徒,凡弱下愚之類,以貨賂權勢,而為州縣長官。”(《再謝上表》)至於昏君與貪官汙吏給天下百姓帶來的無窮苦痛,則在此期詩文中隨處可見。這些對士人心態自然會發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