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就文學發展而言二者同為“文學的自覺”過程的兩個階段,其間存有接續關係,但就二者所表征的士人心態而言,它們卻又存在著根本性差異。下麵我們從幾個方麵來分析一下二者之異同。
(一)兩種不同的審美價值取向
“建安風骨”與“正始之音”都有“悲”這一情感因素,從文學發展過程來看,可以說都繼承了古詩哀婉風格的影響。但從共時性角度看,則二者之“悲”又有所不同。蓋“建安風骨”之“悲”主要是一種社會情感,即由現實生活之殘酷、人民之災難而引起的悲傷之情,“正始之音”則主要是一種個體情感,即由於個人精神無所依憑的巨大孤獨感而引起的哀傷之情。前者本質上是一種救世意識的情感表征,後者則是一種自救意識的情緒流露。因而“建安風骨”“悲”而能“壯”,總體上呈現一種具有陽剛之氣的慷慨;“正始之音”卻是因“悲”而絕望,總體上呈現一種無可奈何的情調。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劉楨與嵇康的兩首詩。劉楨《贈從弟》雲:
亭亭山上鬆,瑟瑟穀中風。風聲一何盛,鬆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十)雲:
閑夜肅清,朗月照軒。微風動袿,組帳高褰。旨酒盈樽,莫與**。鳴琴在禦,誰與鼓彈?仰慕同趣,其馨若蘭。佳人不在,能不永歎?
二詩皆為贈兄弟之作,又都帶有一種悲傷情調。但二詩之歸趣迥然不同。劉詩雖亦寫道環境之險惡,但目的卻在於激勵其弟保持像青鬆那樣高潔的品質,故全詩浸透一種不畏艱險、昂揚進取的精神,可謂悲壯而慷慨。嵇詩主要描述兄弟分離之後的孤獨無依之情,詩的情調消極悵惘,給人以沉悶之感。由此可見“建安風骨”與“正始之音”在審美趣味上的差異之一斑。可以說,“建安風骨”總體上呈現一種陽剛之美、悲壯之美,“正始之音”則呈現一種陰柔之美、哀婉之美。這是兩種不同的時代精神向審美領域的升華。“建安風骨”的審美特征是士人建功立業之豪情的昭示,“正始之音”的審美特征是士人返歸內心之心態的反映,一剛一柔、一外向一內向,判然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