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修訂版)

一、導致“建安風骨”的諸因素

字體:16+-

“建安風骨”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與重大的影響。對於“建安風骨”的形成的原因,我們從下列兩個方麵予以分析。

(一)先在的文學資料

是“三曹”與“建安七子”為主體的一批士人造就了那彪炳千古的“建安風骨”。那麽他們是在怎樣的文學傳統中進行自己的文學活動呢?

《詩經》和《楚辭》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對於建安士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詩經》的自然古樸、直抒胸臆,《楚辭》的辭藻華美、哀婉委曲均可在建安詩人那裏找到印跡。陸時雍雲:“子桓、王粲,時激《風》《雅》餘波,子桓逸而近《風》,王粲莊而近《雅》。”(《詩鏡總論》)。陳祚明雲:“王仲宣詩跌宕不足而真摯有餘,傷亂之情,《小雅》變風之餘也。”(《采菽堂古詩選》卷七)範溫則雲:“建安詩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風調高雅,格力遒壯。其言直致而少對偶,指事情而綺麗,得風、雅、騷人之氣骨,最為近古者也。”(《詩人玉屑》卷十三)這些語例都指出了《詩經》《楚辭》對建安詩人的浸潤與影響。

漢樂府對建安詩人的影響則更為直接一些。“三曹”“七子”均擅長樂府,其作詩常用樂府古題,如曹操的《蒿裏行》《短歌行》《陌上桑》;曹丕的《燕歌行》《陌上桑》《上留田行》《秋胡行》;曹植的《鰕鱣篇》《怨歌行》《桂之樹行》;王粲的《從軍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均為古題或新題樂府歌辭。樂府詩那種質樸直露、情感真摯的特點在建安詩人那裏得到了很好的繼承。

古詩對建安詩人的影響就更加明顯了。鍾嶸的《詩品》認為曹丕、王粲出於李陵,劉楨出於古詩。舊題李陵、蘇武應答之詩,學術界已基本確定為東漢後期作品,其形式與風格俱與古詩相近。今觀古詩之作,其最大特點有二,一是均為工整的五言,二是均表達一種哀婉纏綿的情調。這兩個特點在建安詩人的作品中都有明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