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中國古代文論表征著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因此把握古代文論的特點亦須從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入手。
(一)中國古人運思方式的特點:從“美學秩序”到“關聯性思維”
在現代哲學語境中,那種純粹客觀的、與人無涉的世界不僅是沒有意義的,而且也是不存在的。對人而言真正具有實際意義的世界是在人的意識中被建構起來的。不同的文化係統之間或者同一文化係統中的不同流派之間的差異從根本上說往往正在於建構世界的方式不同。人們從不同的立場、角度出發,或者采用不同的運思方式,世界就呈現出不同樣態。曾經有過非常默契的合作並共同對中國古代思想研究有傑出貢獻的美國比較哲學家郝大維與漢學家安樂哲根據懷特海《思維模式》一書提出的“邏輯秩序”“美學秩序”的觀點對中國與西方文化在建構世界的方式上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在他們看來,“邏輯秩序是人們從有序的對象的特殊性質中抽象出來的普遍原則”,而“美學秩序強調的是一種方式,而具體的、特殊的細節則以這種方式來表現自己是產生由這些互相關聯的細節的複合體所構成的和諧的源泉。”[15]“邏輯秩序是由對構成秩序之具體事物的實際內容不感興趣的規律性所揭示的,而美學秩序卻揭示了一種由不可取代的個別的項所形成的特定統一性……邏輯秩序揭示了規律的統一性,而美學秩序則揭示了獨特的具體事物。”[16]用抽象的方式建構起來的秩序不是我們可見的經驗的世界,而是世界的抽象形式,即由概念、邏輯編織成的關係網絡,是一種邏各斯;而審美秩序的世界則是具體的、保留事物個別性、獨特性的經驗世界。前者是統一的、完整的、有規則的,因而是封閉的世界;後者則是開放的、永遠處於流動變化之中的,因而是沒有最終統一性的世界。二者相同之處在於:都是對外部世界的主觀建構。隻不過前者采用抽象的、邏輯的、因果關係的方式進行建構,後者則采用“關聯性思維”來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