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的主流是士人文學,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文學價值觀是士人思想意識的反映,因此,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社會價值是怎樣的,首先要了解士人階層的社會理想是怎樣的。
士人階層是在春秋戰國這一大動**的時代產生的一個社會階層,它本身也正是社會動**、階級分化的產物。在這個階層中,無論是那些破產的貴族,還是那些在私學中受到教育的庶民子弟,都既沒有政治上的穩定地位,又沒有經濟上的固定收入,就像一葉小舟被拋到波瀾起伏的海上。他們唯一擁有的是文化知識和選擇的自由。於是如何安身立命,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便成為士人階層關心的首要問題。但他們又很快發現,自身現實境遇與社會秩序是緊密相關的;沒有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即使獲得一官半職,也不能使自己真正找到理想的社會位置,因為他們不僅要解決衣食,而且還要解決精神的依托問題。處於不利地位的人都要求平等,有不滿足才會有理想,士人階層在亂世之中,在自身無所依傍之時,開始營建自己的理想社會了。中國古代士人以天下為己任,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甚至超過“家天下”的君主,究其原因,正根於他們自身的深層心理需要。胡適曾從《詩經》中分析出春秋時期時代思潮中的幾派:憂時派、厭世派、樂天安命派、縱欲自恣派、憤世派。[1]這五派幾乎可以概括整個先秦諸子之學了。後兩派的價值取向在中國古代士人中雖也曆代皆有,但畢竟不是主流,前兩派則定下了古代士人文化的基調,它們各有各的社會理想。
憂時派、憤世派的代表者自然是儒墨。墨子“非樂”,故沒有提出什麽積極的文學價值觀,茲從略。我們隻看一看儒家的社會理想及其對文學價值觀的影響。這表現在三個方麵:孔子的禮樂社會,孟子的仁政國家,《禮記》的“大同”與“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