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士人持文化虛無主義。他們的社會理想看似淺近素樸,實則高遠難達。他們試圖借文化之力來消解文化,借君主之力來消解君權,最後達到渾然古樸、自然無為的社會狀態。他們對一切現存社會文化一概否棄,對詩樂也不例外,故而並沒有直接提出什麽積極的文學價值觀。但道家士人的人格精神卻對後世文學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這是什麽原因呢?這首先在於他們向往的人格精神本身就是一種詩意境界。
(一)老莊哲學的詩意境界及“道”之內涵
什麽是詩意境界呢?首先,這是借有限之物達到無限之域的境界。美國大詩人惠特曼說:“陸地和海洋、走獸、魚和鳥、廣袤的天空和天體、森林、山脈、河流——都是不小的主題,——可是人們期待於詩人的,不是簡單地表現出這些不能說話的實物所固有的優美和莊嚴。他們希望他揭示出溝通現實與靈魂的道路。”[1]這是說,詩意境界不在於對萬事萬物本身的描述,而在於對實物之後的“靈魂”——無限之物的揭示。法國哲學家、文藝理論家雅克·馬利坦在《藝術家的責任》一文中指出,“藝術和詩所渴求的絕對存在者在特定等級秩序中,即在精神創造的等級秩序中,是最高的善和終極目的”。這裏的“絕對存在者”同樣指作品中蘊含的無限性。老莊思想中的一個基本內容恰恰是憑借對有限之物的超越而達於無限之境。老子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即指超越人的感知能力的無限本體而言。《莊子·天下》概括道家之學雲:“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人皆取實,己獨取虛。”這裏的“本”“神明”“虛”均指不可以耳目及之的無限之物,亦即“絕對存在者”。這既不是宗教境界,也不是道德境界,更不是科學境界。它隻能是一種詩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