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江淮已無足言”,其實主要指當時浙江籍人士把持北京教育界和學術界,占據要津而貢獻水平不稱其職。
民初中央政府教育部人員多產自江浙,親曆其事的王雲五解釋道:“由於江浙為文化最發達之區,教育界的傑出人物,往往不能舍江浙二省而他求。因此,教育部此時的高級職員中,包括次長和四位參事中的三位與三位司長中的兩位,都是籍隸江浙兩省。”[1]但情況之嚴重,甚至可以由參事司長集體辭職迫走兼署的粵籍總長陳振先,改換浙籍的汪大燮,則至少不能說是正常。而且就學術而言,江浙為人文淵藪的概念,在北京已經演變為浙江人一統天下,國立各校多由浙人控製。本來兩浙皆揚州舊屬,浙東浙西設立之初,“其範圍殆北盡長江之濱,南極甌閩之地,實包括今江蘇、安徽之南部。若以現今行政區域之浙江省而言,此時尚無與江南文化之列也”。宋代兩浙學術大盛,但主流皆非發源於浙境,其重要尚在福建之次。章學誠指清代兩浙學術分別由顧炎武、黃宗羲開山,而兩人學術上之影響,與其所受之影響,皆不在浙江一隅。
及至晚清,浙江有俞樾、黃以周、孫詒讓,或溝通吳皖,或兼采漢宋,號稱三大師,俞、黃分別主持久負盛名的詁經精舍和南菁書院,孫則為清代小學的殿軍,影響泛及江南乃至京師。因此賀昌群特意指出:“言兩浙人文,似當統括於江南之自然區域,而後可以得其錯綜複雜之故。若以行政區域劃分,為方便計固可,為考鏡學術之源流,竊以為非深刻之論也。”[2]後章炳麟“應用正統派之研究法,而廓大其內容,延辟其新徑”,“為正統派大張其軍”[3],又講學於日本、京師,培育眾多弟子門生,使浙學地位上升。至民國,在浙人占據中央教育行政要津的背景下,章氏門生趁勢奪取京師學術陣地。“從前大學講壇,為桐城派古文家所占領者,迄入民國,章太炎學派代之以興。”[4]兩浙取代江淮,表明浙人可以自認為居於主導江南文化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