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研究所受西學的影響,還體現於倡導研究者的教育背景。許多著名的國學大家,都有過留學經曆或學習、傳播過西學。梁啟超在近代輸入西學方麵(包括從日本轉手引進),範圍之廣,影響之大,無人企及。羅振玉則與歐洲、日本的一流漢學家保持廣泛而密切的聯係。國粹派領袖骨幹如章太炎、鄧實、劉師培等人也曾是傳播西學的健將。[1]最具象征意義的是國學保存會的支柱鄧實與黃節,一麵借《政藝通報》係統輸入西學,一麵以《國粹學報》提倡國學。為了吸收域外之學以治中國固有之學,他們或自己努力學習外文,或鼓勵子弟學習外語,其中一些人能夠基本掌握運用幾門外文,如梁啟超學過英、日、法文,章太炎學過日文、梵文,程度雖然不能與留學出身者相比,對於思想鼓動卻有極大幫助。至於國內外新式學堂畢業者,多會一門以上的外文,有的還精通多種外語。
1920年代以後,國學研究者繼續保持趨新態勢。北大國學門委員會成員大都有留學日本或歐美的經曆,風俗調查會由張競生發起並任主席,方言會由林玉堂任主席,《國學季刊》編委會由胡適任主任。而沒有洋學位者則感到很大的壓力。據說劉複留歐即為胡適激將。清華研究院的導師和講師中,四位有留學經曆,梁啟超則長期生活於國外。至少在該校學生看來,王、梁是國學名宿,而趙、陳、李則是“西學精通之士”。[2]陳寅恪在該院所講全是歐洲漢學的正宗,後因幾乎無人能懂,不得不改成較易理解的課程。廈門大學國學院成員基本來自北大,繼任主任張星烺也曾留學美、德。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中,周幹庭、胡立初、李雲林留學日本,餘浩、慈丙如、張錫嘏、胡道遠畢業於美國,舒舍予曾任教於英國。[3]燕京大學國學所中,許地山留學英美,謝婉瑩留學美國,後又加入張星烺,劉廷芳、黃子通、馬鑒等也畢業於異域。即使未曾留學者,也大都是國內新式學堂畢業,學術上積極求新。如北大的顧頡剛、容庚、容肇祖、魏建功、常惠、董作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