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護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學術神經之時,近代國學的倡導、研究者並非一味固守舊軌。梁啟超講得很清楚:
近頃悲觀者流,見新學小生之吐棄國學,懼國學之從此而消滅,吾不此之懼也。但使外學之輸入者果昌,則其間接之影響,必使吾國學別添活氣,吾敢斷言也。但今日欲使外學之真精神普及於祖國,則當轉輸之任者,必邃於國學,然後能收其效。以嚴氏與其他留學歐美之學童相比較,其明效大驗矣。此吾所以汲汲欲以國學為我青年勸也。[1]
黃遵憲不讚成辦《國學報》,是認為中國病在尊大固蔽,須先大開門戶,容納新學,“俟新學盛行,以中國固有之學,互相比較,互相競爭,而舊學之真精神乃愈出,真道理乃益明,屆時而發揮之,彼新學者或棄或取,或招或拒,或調和或並行,固在我不在人也”。主張“略遲數年再為之”。[2]
國粹派談到國粹與歐化的關係時,也刻意強調:“夫歐化者,固吾人所禱祠以求者也。然返觀吾國,則西法之入中國將三十年,而卒莫收其效,且更敝焉。毋亦其層累曲折之故,有所未瑩者乎。”“一言以蔽之,國粹也者,助歐化而愈彰,非敵歐化以自防。”[3]“是故本我國之所有而適宜焉者國粹也,取外國之宜於我國而足以行焉者亦國粹也。”[4]《國粹學報》在略例中特別規定:“本報於泰西學術,其有新理特識足以證明中學者,皆從闡發。閱者因此可通西國各種科學。”
此態度後來為大多數國學倡導者、研究者不同程度地信奉。激進如胡適,在《國學季刊》發刊詞中聲言:
我們現在治國學,必須要打破閉關孤立的態度,要存比較研究的虛心。第一,方法上,西洋學者研究古學的方法早已影響日本的學術界了,而我們還在冥行索圖的時期。我們此時正應該虛心采用他們的科學的方法,補救我們沒有條理係統的習慣。第二,材料上,歐美日本學術界有無數的成績可以供我們的參考、比較,可以給我們開無數新法門,可以給我們添無數借鑒的鏡子。學術的大仇敵是孤陋寡聞,孤陋寡聞的唯一良藥是博采參考比較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