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一、西人東來

字體:16+-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但是指國家一級的學校。近代意義的國學,其概念在清末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幾度引起爭論,終因界定含糊,分歧太大,無法統一。一種有代表性的意見是:相對於新學指舊學,相對於西學指中學。引申而言,即中國傳統學術。不過,近代國學並非傳統學術的簡單延續,而是中國學術在近代西學影響下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渡形態。要理解這一點,從定義出發徒勞無功,唯一的要訣是沈曾植所謂以俱舍宗解俱舍學之法,即從學術史的變化發展找出國學的時空位置,進而把握其內涵。

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國學一詞者有三。其一,1902年秋,梁啟超在日本謀創《國學報》,曾和黃遵憲函商,希望由他倆人加上馬鳴分任其事。黃遵憲則建議撰寫《國學史》。[1]

其二,1902年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曾經擔任《時務報》東文翻譯、出版過號稱世界上最早的《支那文學史》的古城貞吉明確勸其“勿廢經史百家之學,歐西諸學堂必以國學為中堅”。[2]在稍後答複京師大學堂同仁委托調查事項的函件中,吳汝綸明確表示:

柳溪兄所示二條:日本與吾國,國勢、政體、民情皆有異同,比較之法,不可不講。日本漢學,近已漸廢,吾國不可自廢國學。華學與西學有不能並在一學者,今開辦之始,不能遽臻妥葉。日本現行學製,太氐西國公學,而尤以德國為依歸。鄙心所疑者在中學,科目太多,時刻太少,程度太淺,餘則似無可議[3]。

其三,據說1900年王均卿、沈知方、劉師培、宋雪琴等人在上海創立國學扶輪社。後一事時間上尚有可疑,因為國學扶輪社的出版活動,可查證的多在1905年以後。[4]倒是出版《三十三年落花夢》的國學社,至少1903年已經成立。

盡管仍難據以斷定近代意義的“國學”一詞出現的最早時間,但似可做如下判斷:1.較普遍使用近代意義的“國學”,是20世紀初的事。2.其語義的轉變,直接受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術趨向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