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治學求通,即以史而論,上自魏晉,下迄明清,均有深入而精當的論述。其“不敢觀三代兩漢之書”,原因甚多。有心超越前賢及同輩,個人訓練不在上古文字,均為要因。最關鍵的,還在他認為上古史料遺留不足,難以坐實。至於不治晚清曆史,則是要避免感情牽連,立論不公。不過,陳家祖孫幾代,與一部近代中國史淵源深廣,其論人論事,不免時常涉及有關史實。陳寅恪晚年親撰《寒柳堂記夢》,欲以“家史而兼信史”,更被視為“已改變往昔不研究晚清政局之初衷,決心在晚年親自著手闡明所知晚清史事真相,自信已能‘排除恩怨毀譽’,作出經得起審查的公正論述,以存信史而待後之識者”。[1]尤其重要的是,探究陳寅恪與近代史研究的關係,有助於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晚年學術思想與方法的發展,為學術研究特別是近代史研究開辟新的境界。
[1] 石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自序》,3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