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二、韓國:聲應氣求

字體:16+-

東亞各國雖然同屬儒教文化圈,在近代世界體係中所處的位置卻截然不同,因而對於國際思潮變化的反應各異。如果說青木重視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在日本尚屬例外,朝鮮知識界對此則有相當普遍的共鳴。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前後,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也出現了建設本國新文化的呼聲。1920年6月創刊的《開辟》雜誌,以開新紀元,創新時代,養新人物為宗旨,於當年10月出版的第4號發表主編李敦化的署名文章《朝鮮新文化建設方案》,提出分鼓吹知識、普及教育、改良農村、都市中心、科學專家、思想統一等六個階段,實現新文化建設。而中國方興未艾的新文化運動,勢必為其所關注。該刊第5~8號連續譯載青木正兒的《以胡適為中心的中國文學革命》,譯者梁白華,名建植,字菊如,號杏村洞人,是當時朝鮮十分活躍的漢文學研究者。早在1917年11月,他就在《每日申報》撰文《關於支那的小說及戲曲》,指出:

研究外國文學的目的在於有利於發達本國文學,支那文學輸入朝鮮三千餘年以來,給予極大影響,深深紮根,故不解支那文學,不能於我國文學有一知半解。況且支那文學具有一種特性,於世界文壇大放異彩。支那為東洋文化源泉,思想鬱然磅礴,詞華燦然煥發,合北方沉鬱樸茂與南方橫逸幽豔成一雄渾壯大的支那文學,浸及於朝鮮、日本。

該文在概述元明清小說戲曲發展簡史及其對朝鮮的影響後,指出小說戲曲具有平民文學性質,希望與正在輸入的西洋文學融貫調和。[1]他翻譯青木的文章,正是想借鑒中國的文學革命,以創建朝鮮的新文學。

1920年12月,《開辟》社致函胡適,寄贈已出各卷外,還請胡適為新年號題辭。胡適從留學時代起就關心亡國的朝鮮同學,與金鉉九交友,對其境遇充滿同情,常以無力支持幫助為憾,曾自責道:“韓人對於吾國期望甚切,今我自顧且不暇,負韓人矣。”[2]他接信後,即於12月19日題寫“祝《開辟》的發展”,並複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