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三、南北異同

字體:16+-

與北京大學的新文化派遙相對立的南高學派,在五四之後也開始改革課程。1919年9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新任校長郭秉文提出“改良課程案”,把國文部改為國文史地部,原為國文部下的史地學科,升格為史地學係。以後又改為文史部,曆史係獨立,所開設的課程為中國文化史、朝鮮史、日本史、印度史、亞洲文化史、史學問題、大戰史、曆史教學法、中國通史等。同時因為實行選科製,曆史係學生要選修國文、西洋文學、地理、哲學等係的課程。其必修課即包括西洋哲學史、哲學入門、倫理學、地學通論、地質學、曆史地質學等[1]。

南高學派因為對北大的新文化派多有批評,曆來被新派學者視為文化保守主義的營壘。其實正如近人所指出,他們隻是反對激烈地反傳統文化,提倡調和中西文化。而在引進西方文化方麵,又主張溯本求源,全麵係統,反對斷章取義的拿來主義。該派中留學生與老師宿儒和睦相處,相得益彰,就是其主張的最佳體現。南高學派同樣重視史學,1920年5月就成立了史地研究會,較北大還早兩年。其中在史學方麵發生影響的主要有柳詒征、徐則陵、陳訓慈、繆鳳林等。該會定期舉辦學術演講,先後演講的指導員和會員及其講題有徐則陵的“史料之收集”、“新史學”,柳詒征的“史語史之性質與目的”,繆鳳林的“曆史與哲學”,陳訓慈的“何謂史”等,並經常邀請外校及外國學者演講。

與北大相比,南高學派提倡史學研究的態度頗有異同。其相同或相近方麵,如重視外文及西書,強調以歐洲新法治中國曆史,給予中國文化以適當的曆史地位[2],注意科學史學的潮流和社會科學化的趨向,認定史學為各種科學之匯合等,與北大精神大體一致。其相異方麵,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