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完整的天下經驗:宋遼夏金元之間的互動

三、受降

字體:16+-

受降一事《賀誌》所記為“立遣合等齎蠟書,乞李公自來則降”,說明李德輝親到釣魚城受降是王立提出的條件,《李狀》《元史·李德輝傳》均未明言親來受降為王立提出的條件,而《元史·賀仁傑傳》亦有此細節:“複遣合等奉蠟書告德輝,能自來,即降”,可能是取材於呂撰《賀誌》。對勘上文所舉賀仁傑神道碑所言熊耳夫人謀劃李德輝親來受降之事,可以印證呂域所言有據。呂域此時正在西川行樞密院中任職,故能熟知這些招降細節。

受降過程中,東、西院矛盾尖銳。《賀誌》記受降之時,“十五年春,李公來與東院官同受立降,同犒賜,署立招討使矣”,行文用兩個“同”字,強調東院參與並認同了釣魚城王立的投降。《元史·賀仁傑傳》與《賀誌》相同,也記載東、西院同時受降:“德輝遂從五百騎至釣魚山,與東院同受立降”。蘇天爵《呂文穆公神道碑銘》:“忠宣請與東樞府同受降。已而後期不至,忠宣承製署立仍安撫使、知合州”[10],據此則東院沒有參與受降。《元史·呂域傳》與《呂文穆公神道碑銘》說法一樣:“德輝請與東院同受降。後期不至,德輝承製授立仍為安撫使,知合州”,而且《元史·呂域傳》與《呂文穆公神道碑銘》文字也大致相同,前者當取自後者。《李狀》《元史·李德輝傳》《賀公神道碑》都沒有提到東院是否參加受降。《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卻詳載一段李德輝與東院爭持的情節:“公從兵才數百人赴之,東府害之,來爭,有言:‘前歲公為書招玨,誠亦極矣,竟不見寤,無功而還。今立玨牙校也,習狙詐,不信人,特以計致公來,使與吾爭垂成之功,延命晷刻耳,未必定降。定降,公冒吾圍而來受,何物視我?必不汝進!’公曰:‘前歲合以重慶存,故力可以同惡,今孫〔係〕孤絕,窮而來歸,亦其勢然。吾非攘若功者,誠懼汝憤其後服,誣以嚐抗蹕先朝,利其剽奪,快心於屠地也。吾為國治此民,豈計汝嫌怒為哉!’即單舸濟江,薄城下,呼立出降,安集其民”[11]。可見雙方對受降爭議極大,沒有達成共識。東院所言:“公冒吾圍而來受,何物視我?必不汝進”,明言李德輝的行動沒有把東院放在眼裏,東院強硬地不許李德輝前往。李德輝看來是突破東院阻撓,單獨行動,“單舸濟江,薄城下”,可見從兵也被東院阻擋,沒能夠跟隨。由當時情景可以推想,東院其實沒有參加受降。呂域《賀誌》強調東院同時參加受降,可能一是呂域未前往受降,具體細節不清楚;二是後來呂域向賀仁傑轉呈此事時,咬定東院參與默認受降,後又反悔羈押王立,有利於此事的最終裁決上使東院被動。《元史·李德輝傳》幾乎全襲《李狀》,唯刪去東院所言最強硬的那幾句話(“公冒吾圍而來受,何物視我?必不汝進!”)。此前東、西兩院達成默契,東院獨自圍攻釣魚城,東院的這幾句話的確言中了李德輝越境受降的逾權行為,《元史·李德輝傳》刪去關鍵的這幾句話使整個事件的曲折細節不清。從這點上也可看出,作為《元史·李德輝傳》史源的《李狀》明顯保留更多關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