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姚燧所撰李德輝《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以下簡稱《李狀》或《行狀》),至元十二年(1275)李德輝以安西王相第一次撫蜀。至元十三年(1276),宋亡;宋將張玨、王立據重慶、合州釣魚城以保川蜀,元軍久攻不下。為了攻下重慶、釣魚城,東川、西川兩個行樞密院,合兵圍剿,西院由嘉、敘、瀘趨重慶,東院圍困釣魚城,雙方僵持數年。李德輝指責兩樞密院的官員“玩寇疆場”“軍政不一相訾紛紛”,預言“朝夕敗矣”。不出所料,這年秋天,李德輝奉命北歸,還沒到陝西,瀘州叛,重慶之圍被宋軍擊破。至元十四年(1277),“詔以巴哈與公代為西川副樞,公兼王相。大軍即發,公留成都供億”[4]。《賀誌》所謂:“西院副樞李公德輝分治成都”,就是指至元十四年(1277)李德輝以西川行樞密院副使兼安西王王相的身份第二次撫蜀,並在此任上完成釣魚城約降。
以《賀誌》《李狀》《元史·李德輝傳》對比,可見異同——上引《賀誌》記約降王立一事:“十四年冬,潼川招討使劉偉以所獲立軍士張合等上,李公放還,使持檄喻皇子安西王教,許以不殺,招立來降,立遣合等齎蠟書,乞李公自來則降。十五年春,李公來與東院官同受立降,同犒賜,署立招討使矣。”對比《行狀》的記載:“至是,合遣李興、張郃十二人詞(詗)事成都,皆獲之,當斬。複為書,從歸,使喻其將王立,其言如喻玨者,而豈(益)剴切。興至,立亦計夙與東府有深怨,懼誅,複興等導帥幹楊獬獲蠟書,間至成都降公。”又據《元史·李德輝傳》:“既而合州遣李興、張郃十二人詗事成都,皆獲之,釋不殺,複為書縱歸,使諭其將王立如諭玨者,而辭益剴切。立亦計夙與東府有深怨,懼誅,即使興等導帥幹楊獬懷蠟書,間至成都降”[5]。三種史料記載基本相同,而細節上有詳略不同。《賀誌》合州詗事卒名“張合”,《行狀》《元史》均作“張郃”,呂域《賀誌》作“張合”可能是刊刻時刻工省刻。《元史·李德輝傳》文字與《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基本相同,當出於《行狀》。恰證《元史》成於倉促,人物傳記通常照錄元史館所藏各種《行狀》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