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完整的天下經驗:宋遼夏金元之間的互動

三、“赤鬆曾許同千載”:趙氏家族的道教信仰

字體:16+-

同時尊奉儒、釋、道,講求三教融合是許多元代認同中原文化的蒙古、色目人的共同特點,這與某些將儒、道對立,強調醇正儒學的南方士大夫不同,如同為汪古人的馬節、趙世延,陳垣先生指出他們是基督教世家轉而好道的典型。趙世延在儒學和文化藝術上成就斐然,同時也深信道教,奉道是其家族門風。

《家廟碑》中特別突出書寫趙氏先祖好生不殺、謙退不矜之風,其中稱頌按竺邇:“□下恤民,所至捄殄戮,贖俘囚,輯降附,則所惠蓋廣矣。”《神道碑銘》也特別掂出保全郭蝦蟆幼子、不殺涇原叛卒兩件事,突出其好生。其實,按竺邇征戰隴蜀,摧堅拔寨,會文圍剿,成都屠城,皆在軍中,可謂殺人無數,慘絕人寰,《家廟碑》的諛辭基本不可信。《家廟碑》又言其謙退,“(按竺邇)開國之功,不後諸將,而略不滿假,退然若無,所謂勞謙君子者與”,國寶招降番部,“初不自以為功,降羌爵命,返出其上,殷勤遜謝,益簡帝心”。讚揚二人“為而弗有,有而弗恃”,此兩句亦出於《道德經》。乃至《家廟碑》稱其門風為“家膺於韜鈐”,韜鈐二字大致可以解為韜光養晦、淵默深藏,這都是道家推重的。趙氏祖先的謙退有其實跡,鞏昌汪氏本為按竺邇所招降,然其後征戰反在其麾下,未見其有計較。又如趙國寶之弟趙國安(阿巴直),趙國寶死時,以子趙世榮年幼,命其襲職,後還爵位於趙世榮,皇帝稱讚:“人爭而汝讓,可以敦薄俗”[54]。這大概出於汪古人的忠誠質樸,未見得和道家有關,但在趙世延的想象中,這都源於道家的“韜鈐”。把祖先塑造為好生謙退,此與趙世延本人的道教信仰有關。前麵已言,家廟碑文、神道碑銘雖非趙氏親為,但這類文體多出於委托人授意,符合委托人的價值觀。趙世延自己在追述祖先業績時就注重表達先人的善舉陰德對子孫的福佑,如談及先伯元帥撤裏攻破雲頂山,不攫取財物,唯取靜應真人張天師石像回故裏供養,“感念先伯平昔輕財急義,率類乎此,其澤被後人多矣”[55]。此種陰騭觀念也與道教關係密切,為其內心一貫想法。趙世延晚年和光同塵,權臣燕鐵木兒宴於其家,男女雜坐,名為鴛鴦會,趙世延聽任之。[56]這其實也是道家處世的一種人生態度,雖然看似消極,但久經宦海險惡的趙世延深諳順世韜晦的道家遠禍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