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古部(Onggut),又作雍古部,是金元時期生活在漠南大青山地區的一個部族,操突厥語,是唐代西突厥沙陀人的後代,也被稱為白韃靼。汪古部有四個重要家族即汪古部長阿剌兀思係、馬氏、耶律氏、趙氏,信奉景教(基督教聶思脫裏派),前三支生活於漠南地區,趙氏早期也生活在古雲中的內蒙古、山西一帶,後來隨蒙古征伐遷徙,主要生活於甘南禮縣一帶。[1]趙氏家族祖先按竺邇少孤,為外大父達工收養,達工是在金西部邊疆為其牧馬守邊的一支汪古部族的首領,姓“術要甲”,連讀音轉為“趙家”,子孫遂以趙為姓。自按竺邇歸順成吉思汗起,參加了幾乎所有秦隴川蜀一線的重大戰役,1237年,按竺邇建議元太宗在禮店(今甘肅省禮縣)設立軍民元帥府,子孫居於此地,世代襲職。趙氏前兩代人在蒙古對金、宋的戰爭中戰功赫赫,從第三代趙世延開始由武功世家轉型而為文化世家,曆仕九朝,成為元代名臣。趙世延子孫亦繼承家族文化傳統,活躍於元代中後期。趙氏家族由武而文,認同儒道文化的轉型其實也是元代蒙古、色目人與中原文化融合的典型個案。學界關於汪古部的成果集中於阿刺兀思係、馬氏、耶律氏三支,以及被認為是汪古的鞏昌汪氏,對禮店趙氏的研究相對較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