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完整的天下經驗:宋遼夏金元之間的互動

結語

字體:16+-

就在這一年,張威罷職後不久就死於利州;一年後的嘉定十四年(1221)十一月,安丙去世;再過一年的嘉定十五年(1222)四月,安蕃去世。四人中程信活的時間較長,宋理宗時,他還在蜀口負責防禦,當時侍禦史李鳴複在輪對中提到了程信。[45]所以,立於嘉定十三年(1220)的生祠估計很快就沒了香火,《鼎勳堂記》也隨之湮沒。通過對這一碑刻的研究,我們可以加深對於當時蜀口政治軍事情勢的認識和了解。

(1)《鼎勳堂記》涉及或間接涉及的四個人物,除安丙以外,其餘三人都是南宋川陝武將、官員中的“二、三線人物”,但就是這一級別的人物,在蜀口同樣有生祠,這反映了蜀口作為軍事特區的一些特點。軍隊將佐對當地地方行政和百姓生活影響巨大,而縣令作為最基層的親民官一方麵要撫定治下百姓,另一方麵也必須滿足上方為軍事行動而進行的物資人力調發,他必須在這兩方麵搞好平衡,立碑的大潭縣縣令郭憶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仔細閱讀這塊頌德碑,尤其著眼於歌頌三人的愛民保民:“民以輯寧”“百姓便安”“始終吾民,仁厚一心”等。這雖然可能不完全符合事實,有奉承之嫌,但立碑者的用心和願望還是明顯的,在這種擁有強大權力的邊境將佐轄區內治民,唯有通過這種軟的頌揚來曲折地規範軍人的行為。如果這種奉承可以取得一定效果,讓軍隊在調發民間資源時哪怕有一點收斂,這種立生祠樹功德碑的奉承還是劃算的。尤其是碑文歸結了地方希望表達的觀點:不重民保民,軍事上的成功不可能長久。如碑文所總結:“夫有以振之於其始,而無以保之於其終;知所以震讋中外之心,而不知所以培□戰守之本,則暫成而輒廢,方寧而遽擾,可立待也。”這種曲折的智慧本為古代官/民、上/下間的一種普遍情況,隻是在蜀口這種特殊地方表現得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