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蕃為安丙族人,《鼎勳堂記》碑文盛讚安蕃在平定吳曦之變中的功績以及平叛後在天水保境安民的政績:
安蕃是在安丙領導的平定吳曦之亂中立功而走上仕途的:
開禧初,與平吳曦,少傅安丙上其事曰:“進士安蕃,丙之族人也。遣之興元諭都統製孫忠銳,合謀誅逆。蓋曦已遣其母弟曉為利州東路安撫使,不得不豫為之防。蕃與忠銳既共誅曉,亦有微勞。丙巳假將仕郎權興元府茶馬司茶帛庫。”詔特授承務郎。[4]
(開禧三年五月二日詔):進士安煥、安蕃特補承務郎。(以權四川宣撫使兼陝西河東路招撫使安丙言,其各係元與同謀誅戮叛將吳曦之人故也。)[5]
安蕃在平定吳曦之亂中的主要功績就是受安丙派遣,到興元府聯絡都統製孫忠銳,共誅吳曦黨羽吳曉。朝廷也認同安丙利用安蕃等族黨之幫助,以綰合各種勢力,“合異為同”,共同成功平定變亂,所以命官詔旨說:“雖吾帥臣竭忠,諸將効順,顧所以往來其間,合異為同,非可泛然諉諸人者,則夫族黨之助,安可誣也”[6]。其實,未待朝廷下詔,安丙已經任命安蕃將仕郎權興元府茶馬司茶帛庫,朝廷不久下詔認可,而且進安蕃為承務郎。
此後,安蕃任職茶馬司兼秦司僉廳,又入利州東路安撫使、知興元府劉甲幕府。嘉定二年(1209),安丙出任四川製置大使、知興元府,安蕃此時自請試縣,被任命為天水縣縣令。吳曦之變後,隴蜀州縣殘敗,如何恢複生產,保障邊防是當時麵臨的重要問題,作為製置大使的安丙深知其重要性。尤其是天水縣,北與金秦州接壤,是宋防禦金人的最前沿,所以任命心腹族人安蕃為縣令,加強整頓治理。安蕃在天水縣任上的主要功績是保境安民:首先是把被戰爭毀壞的縣治遷到赤丹堡,“繚以險固,實以穀粟,使民得奠居”,穩定民心;其次是恢複生產,“從帥閫撥借耕牛種具,量所墾田散給,皆翕然歸耕”。[7]其治理是有一定績效的,“會歲大亨,歡呼被野”[8]。《鼎勳堂記》碑文也特別提到了安蕃在天水縣的治績:“今□□安公,□護天水,□譽所加,民以輯寧。”大潭縣臨近天水縣,安蕃在天水縣的治績自然會傳到大潭,為當地人知曉,所以碑中特為表出此事。況且,立碑時安蕃任隨軍轉運使,直接負責征調州縣財物,縣令必然麵臨征調壓力,大潭縣縣令立其生祠,歌頌其以往在鄰縣天水重農安民政績,潛在一層意思是希望他在履行征調時也顧及民生。此後,安蕃調任主管成都府路轉運司。聶子述為製置使時,安蕃出任永康軍通判,任上值紅巾之亂,又從安丙平亂:“會興元卒叛,轉掠果閬,密邇鄉邑。君念八世祖太傅嚐出家貲以平賊,思所以繼先誌,會少傅為之倡,君喜曰:是亦吾誌也。亦糾合宗族佃丁數百人,往運軍糧,且躬臨賊壘,毅然以公事為己任”[9]。安丙散家財以平叛軍,作為族人的安蕃也是這一行動的積極參與者,主要是負責為平叛的軍隊輸送軍糧,而這支軍隊的領軍將領就是《鼎勳堂記》碑文中的第二個人物張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