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完整的天下經驗:宋遼夏金元之間的互動

一、聖節中的宋、金民族競爭

字體:16+-

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高宗在應天府即位,按照慣例接受宰臣之請,立生日五月二十一日為誕聖節,名為天申節。其時正值國運艱難之際,南宋朝廷前途吉凶未卜,宋高宗對天申節的處理也很低調,寢罷群臣上壽常禮,群臣隻在佛寺中設祝壽道場,或到閤門、後殿拜表稱賀。宋高宗在詔書中說:“朕承祖宗遺澤,獲托士民之上,求所以扶危持顛之道,未知攸濟。念二聖鑾輿在遠,萬民失業,將士暴露,夙夜痛悼,寢食幾廢,況以眇躬之故,聞樂飲酒,以自為樂乎?非惟深拂朕誌,實增感於朕心,所有將來天申節百官上壽常禮可令寢罷。”[2]

建炎二年(1128)四月十六日己巳,詔天申節郡縣錫宴勿用樂;建炎三年(1129)四月十六日,又重申因二聖未歸,郡縣錫宴勿用伎樂。[3]當時正值內憂外患之際,朝廷草創,沒有精力與財力搞聖節慶典。宋高宗正確地估計形勢,明智地采用一種低調的姿態處理天申節。詔書中特別突出民族危機,家國危亡,天申節這種皇帝私人節日很自然地與國家、民族命運相關聯,這是宋高宗希望利用聖節來達到喚起民族意識,重建國家的目的。而且在天申節詔書中宋高宗不失時機地顯示自己憂患圖強,臥薪嚐膽的“姿態”,這對當時鼓舞士氣,增加新朝凝聚力是有一定作用的。天申節的低調姿態在南宋初年一直是作為一種節儉務實作風的象征,葉夢得稱頌宋高宗:“乃者天申節上壽,作樂抑而不行;貢奉之物非天地宗廟陵寢所須,卻而盡罷;天下皆知陛下約已思艱之意,堯舜無以過。”[4]皇帝在天申節時帶頭約己思艱,以此戒飭地方凡事應從儉務實。這種低調的姿態一直維持到紹興十三年(1143)。

南宋草創之際,對士大夫而言,是要在民族危機之中重建家國;對宋高宗而言,是要保住意外得到的皇位,樹立皇權權威。在天申節中,皇帝私人生日已完全國家化,加之宋金之際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聖節既是皇權的象征,又是民族、國家的象征,天申節承載的意義變得豐富複雜。在與金的外交活動以及與地方武裝的關係中,天申節是皇權的象征,更具有了民族尊嚴、民族認同等多重含義。在這些場合中,天申節所代表的民族、國家、皇權是同一的。南宋初年的特殊時代,聖節慶賀很容易激起人們感時傷事的故國之歎與民族情感:“漫說南風入舜弦,傷時撫事益淒然,愔愔新綠愁鴝鵒,悄悄殘紅拜杜鵑,心折更聞胡部曲,眼明那複禦爐煙。蒜山瓜步江南北,寶鑒經囊若個邊。”[5]黃彥平這首感詠聖節的詩應當作於南渡以後,詩人在天申節感事抒懷,其中包含的故國家園之感歎,以及傷痛失國的民族情感是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