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節作為皇帝的生日因其政治文化意義而被神聖化。與上元、中元等民間的、宗教的節日不同,聖節基本上是一種國家力量推動的政治性節日,正因為如此,從這種特殊的曆法節日中,我們可以讀出很多時代的信息。聖節作為皇帝的生日,又被稱為誕聖節、聖誕節、虹節。一般認為聖節源於唐玄宗時代,五代以降,皇權力圖取得更大的權威與控製力,皇帝的生日逐漸國家化,聖節稱賀成為國家定製,並向地方擴展,形成一種由國家力量推動,自上而下,強化君主權威的全國性節日。宋、遼、金諸帝都將自己的生日取一個名字,定為聖節,如宋太祖生日為長春節。元朝則不再分別取名,統稱為天壽節或聖誕節,明代則稱為萬壽節。聖節的規格越提越高,唐玄宗聖節受賀的花萼樓不是正殿;宋朝皇帝受賀的紫宸、垂拱、崇德等殿皆為偏殿,比之三大節中的冬至、元正禦幹元殿正殿規格為低;元、明時代,聖節上壽之禮移至正殿,提升到與冬至、元正之禮的同等規格。[1]冬至、元正禦正殿含有敬天順時之意,是皇帝承受天命向天下頒布自然節律與時間秩序的一種儀式。而聖節是皇帝的私人性節日,宋元以降不僅充分國家化,而且逐步升高地位,提升到與敬天順時等大禮同等的地位,這從側麵反映了皇權地位的加強。
如果說三大節中冬至、元正還與曆法製定相關,作為皇帝生日的聖節則完全是人為規定的一個日子,不像冬至、元正具有純曆法意義上的重要性,但由於聖節製定是國家力量推動的,它在古代世界的時間編製中仍具有重要地位,是為強化皇權而建構的一個神聖的時間節點,從中也可以看出政治權力對時間編製的強大影響,而將聖節的時間神聖性推行到統治力量所及的地方是王朝政治力量實現的重要標誌。12世紀的東亞同時存在幾個並立的政權,共享產生於唐朝的聖節傳統,各政權都有自己皇帝的聖節,不同政權的聖節相互展開“競爭”。這背後其實是對天命資格和宗主地位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