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電視逆轉為有線電視,書籍和圖書館搖身一變成為互聯網,繼電視而起的電腦屏幕也搖身一變成為互聯網。多樣性是這兩種新媒介的一個活躍成分,絕非偶然。我們的媒介選項總體上增加了。這很像是一個吸引盆——吸引進去的媒介越多,它發揮的力量也就越大。
黑格爾把這種效應的融會叫作時代精神。實際上,我們可以用黑格爾這個融會的思想來確認麥克盧漢父子的“媒介叢”。此外,黑格爾還設計了一個更著名的工具來評價人類的文化與活動。這個工具叫辯證法,與麥克盧漢的媒介定律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顯而易見,黑格爾的三段式辯證法(tripartite)和麥克盧漢媒介四定律的涵蓋麵基本上是一樣的:實際上,黑格爾的綜合所再現的命題,是早些時候的命題,是被過去的命題弄得過時的反命題;其綜合被用作新命題並產生一個新的反命題之後,它行使的功能,就像媒介四定律所謂的逆轉。
兩家的理論在此出現了重要的分歧。我們知道,逆轉再現的是曾經過時的成分,因此它與過去相似,即使它向著未來運動。與此相對,辯證法的新反命題完全不必和新命題(或過去的綜合)之前的東西有任何聯係:它隻需要是新命題的對立麵,具有某種深刻意義的對立麵。在這個意義上,辯證法具有狂熱的革命性——它不必向過去頷首致意——即使在馬克思的麵前,它也是頭手倒立的。與此相反,媒介四定律堅持用已知的東西編織成創新的東西。這和他借用比方和後視鏡是一致的。如此,媒介定律就成為過濾曆史的一個比較合適的篩子,成為觀照未來的一架意義重大的投影機:於是,未來就好解釋了,它是披著新形式的外衣重演一番的人類模式。
當然,黑格爾的工作走在麥克盧漢的前麵。黑格爾辯證法與麥克盧漢媒介四定律之所以相似,至少是因為麥克盧漢的思想有黑格爾的成分,雖然他盡量與邏輯、哲學保持距離,盡量使四定律和辯證法拉開距離。1977年我研究他的媒介定律時,他給我寫過許多表示歡迎的信劄。我真的受寵若驚。想想看,在我開始攻讀博士的第一年,竟然差不多每周收到他的書信。而他卻是湯姆·沃爾夫恰如其分地比喻為達爾文、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似的人物。他特別不讚成我在《玩具、鏡子和藝術》一文中的觀點,因為我依靠黑格爾的三段式(three-part schema)。他在1977年9月8日的信中說:“僅此忠告:你的三元說在一切情況下都可以改成四元說。換言之,玩具、鏡子和藝術——每一種都是四位一體的東西。三者相加構成三元一體,其中缺損一個項目。你第159頁上的再現因素(第三項)被壓抑了,這是不是因為你敬畏黑格爾?”(McLuhan,1977b)在此,我討論技術的三個發展階段即“玩具、鏡子和藝術”;我認為,這樣的三分法和皮亞傑、麥克盧漢、弗洛伊德和柯斯勒[1]等人思想有相似之處。這三個技術發展階段與皮亞傑的三個思想發展階段有相似,他認為人的思維發展要經過感知運動、具象和形式化三個階段。我這個觀點和麥克盧漢人類傳播的三個階段論也相似,他認為人類傳播經過了口頭、文字和電子三個階段;和弗洛伊德性表現的三個階段也相似,他認為人的性表現經過口欲、肛欲和性器欲三個階段;和沃爾特·翁(Walter Ong)的三階段論亦相似,他曾經比較弗洛伊德的三階段論和麥克盧漢的三階段論。此外,我這三個階段論和柯斯勒的三階段論也有相似之處。他認為,人的創造性經過弄臣、聖賢和藝術家(Jester,Sage,and Artist)三個階段。關於“玩具、鏡子和藝術”的其他方麵,請參見本書第十一章“玩具、鏡子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