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一節 全書布局

字體:16+-

下一章討論的是麥克盧漢的方法論問題。我們屆時考慮的將是他這些東西:探索先於解釋;用暗喻說明問題,而不是用邏輯說明問題;用小包裝表現思想,常常是用幾段話,基本不超過七八頁。嚴格地說,這不是麥克盧漢對媒介影響的洞悉,也不是他估量媒介影響的工具或觀念。這隻是他與讀者打交道的方法。這種方法與人們網上交流的方式很相像,人們發表意見時一般隻有幾段話。網頁上熱門鏈接的題目和短語很像是粗體字,麥克盧漢的書裏到處都散布著這樣的裝飾。在考察他的方法時,我們發現他是時代的先知,他在書頁的緊身衣中奮力用電子模式傳播信息。這是水銀瀉地一樣令人吃驚的方式。它與我們的智慧之輪是協調一致的,而當時的媒介裏麵,還沒有這樣的智慧之輪。

接下來,我們轉向麥克盧漢整個議題中最核心的洞見,轉向他最廣為人知卻最難理解的斷語:媒介即訊息。其意圖在於引人注意這個命題:使用一種媒介時,它對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比個人用這個媒介具體做什麽更加重要。人們開始打電話、聽廣播、看電視、用網絡的時候,世界就一次接一次地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一般不是由於他們所說、所見、所聞的內容引起的——所有這些東西都被無情地碾壓成一個論點:內容完全是無關緊要的。

稍一思索就知道,為什麽這是不可能的。沒有內容的媒介——世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因為如果沒有內容,它就不成其為媒介。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pp.23-24)中把電能作為例子,說它是“單純的信息”,換言之,電能是沒有內容的媒介。不過,接下來他又恰當地說明,電光的內容是它照耀和顯示的東西。就是說,電燈泡顯示某一種東西,這種東西的顯示程度就是電燈光的內容。沒有節目的電視作為媒介對我們是沒有影響的。就像沒有獨特程序的電腦一樣,它隻不過是有趣的垃圾而已。事實上,早期的許多個人電腦就是這樣,當上網變得至關重要時,由於缺乏上網的能力,它們就成了垃圾。電腦缺乏程序,網絡上也缺乏程序所發送的內容。這些程序是電腦在新環境中發揮媒介功能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換言之,內容對“媒介資格”(media-hood)是必備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