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三節 給未來的處方

字體:16+-

1978年8 月,我休假回家,在電話答錄機上聽到一則最令人高興和最富有教育意義的留言——來自麥克盧漢。他沒有自報家門,因為他很清楚,我會立即聽出他的聲音。他說:“我喜歡你的論文,但是你的表達有誤。你把伊尼斯和我說成是‘媒介決定論者’,是不妥當的……”

這篇論文是我的,題為“人類曆程回放:媒介進化理論”(博士論文,紐約大學,1979)。我也立刻聽出來留言的實質,這是不同意批評時,委婉客氣的回應。他回應批評的典型方式,最公開最為人所知的,是在《安妮·霍爾》這部片子中的姿態(1973)。他在裏麵客串了一位自命不凡的傻乎乎的教授,這位仁兄硬說電視是“熱”媒介。得到他對我博士論文的回應,更不用說是部分肯定的回應,我感到由衷的高興。此時的他,不僅是我心中20世紀最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我至今持這樣的觀點),而且是我親密的朋友。與此同時我堅信,把伊尼斯和麥克盧漢說成媒介決定論者是正確的。在這一件事情上,他是錯的(謙虛從來就不是我的美德——如果誰真有這種美德的話)。他的回應使我由衷的高興,同時我又堅信他錯了,兩者兼而有之。

幾周以前,我向紐約大學的博士學位委員會呈上了論文。尼爾·波斯曼是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又是我的首席導師。與此同時,我將論文手稿郵寄給麥克盧漢,論文中的一部分引起了他的注意。麥克盧漢有一個觀點被我描繪成“媒介決定論”。他說:“人仿佛成為機器世界的**……孕育和進化出新的媒介形式”(McLuhan,1964,p.56;亦請見本書第3章)。耐人尋味的是,我和麥克盧漢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歧,主要是著重點的不同,而不是實質上的不同。畢竟,我的論文說的是媒介演化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為了生存而選擇最適合需求的東西。所以我實際上同意麥克盧漢的意見:我們使媒介受孕。而且,我實際上發展了這個洞見,把他變為自己的“人性化趨勢”理論(見本章前麵一些文字)。但是,他這個“受孕”說,還有他“催眠”觀(見《理解媒介》第4章“自戀性麻木”),兩者相加說明了這樣一個觀點:人是媒介的產品或結果,而不是相反。於是,我把這個觀點(還有伊尼斯和麥克盧漢的其他類似觀點)說成是“媒介決定論”。雖然人對媒介有一些控製能力,但是他們兩人認為,發號施令的是媒介。新媒介把舊媒介轉換為藝術。新媒介把世界重新塑造成為地球村。當前的媒介成為後視鏡,使我們眼花繚亂,看不清新媒介的衝擊力。上述一切發生的過程中,我們卻自戀麻木、又聾又啞,死死盯著媒介的內容。換句話說,根據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最重要的特征是調控信息、決定事情的結果。與此同時,我們卻死死盯著雞毛蒜皮、令人眼花瞭亂的內容展示,幻想自己在掌舵,從而把自己給嬌慣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