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對媒介的改良,關鍵在於控製媒介,在於我們的控製能力。雖然我們常犯錯誤——今天、昨天、明天都犯,而且為數不少,但掌握技術總是好事,理所當然。我們掌握的技術總是勝過我們不能控製的技術,我們可以用掌握的技術去做這樣那樣的選擇。如果技術超越我們的控製能力,我們不能進行選擇,那麽我們與環境的關係,就像是無智能的有機體那樣可憐。除非有人爭辯說,對萬物、對地球而言,無智能的有機體比人更強,而且爭辯說,我們增強控製力不是進步,而是退化——倘若如此,我就樂意對他做出讓步,繼續討論已經毫無意義了。然而如果你相信,人的理性和他以前的生物比較,是意義重大的進化,而且相信這個道理是不言自明的,那麽我就請你繼續往下讀。
麥克盧漢認為,理性是希臘人“編碼的線性思維方式”產生的後果(見Stearn,1967,p.270)。換言之,理性是拚音字母的產物。他在堅持論斷、舉例證明時,保持著高度的理性精神(Levinson,1981a)。無論如何,他傾向於這樣的認識:人類曆史的整體和局部都是技術影響產生的結果,我們幾乎完全不能控製技術的影響,而且常常對技術的影響一無所知。事實上,他對我們缺乏控製力的強調,使他對價值判斷的抗拒能自圓其說:倘若我們真正對媒介最深刻的影響和衝擊力麻木不仁,倘若我們真像那喀索斯那樣,在癡迷追求自己的水中倒影時憔悴而死,那麽如果要判斷哪一種媒介孰優孰劣,還有什麽意思呢?反正,對於這樣命定的東西我們無能為力了。
然而,媒介的曆史,尤其是我提出的所謂“補救性媒介”證明,我們的確是有控製能力的。我們發明了窗戶。對於原來的牆壁來說,這是改善。比起笨拙的不透光的牆壁,或者有孔而不保溫的牆壁來說,有窗戶的牆壁的確好多了。後來我們發現,窗戶的發明使窺視者能夠往裏看,於是我們又發明了窗簾。我們發明了電腦的運行軟件“視窗”。對於DOS枯燥無味的準確性和Macintosh好玩的模糊性來說,“視窗”是一種改進。當我們發現“視窗”的問題以後,我們可能要發明和窗簾一樣的東西(換言之,回頭看第7章,起訴微軟公司搞壟斷是太離譜了:其產品隻要有用就會走紅)。還有許多例子能夠說明,我們對媒介出現的問題做出回應,改進媒介,是富有理性的。窗戶和視窗僅僅是其中的兩個例子而已。我們不是討厭不在家裏時接不到電話嗎?所以我們就發明了補救這個缺憾的電話錄音機(實際上,愛迪生1877年發明唱機時,他首先構想的用途是錄音。那是在貝爾拿到電話專利的第二年)。我們不是因為受電視日程的支配而感到遺憾嗎?那麽我們就發明錄像機把自己從電視的鐵腕統治下解放出來吧。(關於補救性,媒介詳見Levinson,1997b;關於窗戶是原型媒介的早期討論,詳見Wachtel,1977/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