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步走入任何一家新型樂器店,你都可以看到各種電子樂器,包括鋼琴、風琴、吉他、薩克斯管等。不過,仔細一看就會明白,有些電子鋼琴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鋼琴,不錯,它們也有琴鍵,但是其鍵盤並不和直接產生音樂的琴弦相連接。一些吉他和薩克斯管也是這樣的。你可以彈撥,也可以吹,但是你的彈撥吹奏和它們的音樂如何產生,並沒有什麽真正的關係。相反,這些樂器產生的音樂——無論是當即產生的,還是最終產生的——都是由數碼激活其他聲音產生的。因為這些偽吉他和虛擬薩克斯管,隻不過是數碼輸入設備而已。數碼鋼琴的鍵盤在功能上更加像電腦的鍵盤,而不像傳統鋼琴的鍵盤。這些鍵盤輸入的是數碼數據,然後被轉化成音樂。
但是,它們為什麽要像鋼琴、吉他和薩克斯管呢?誰也不會懷疑,它們的數碼數據是可以寫在個人電腦上的。
麥克盧漢給我們提供了答案:“我們透過後視鏡看現在。我們倒退走步入未來。”他解釋說:“我們麵對一種全新的情景,我們往往依戀……不久前的客體。”(McLuhan & Fiore,1967)
這種情景不會是全新的,我們的依戀既是物質的依戀,也是語言的依戀。在樂器店裏碰見的後視鏡樂隊中,我們不僅看見樣子像鋼琴、吉他和薩克斯管的樂器,而且我們給它們取的名字也是老的名字。雖然這些名字的前麵有一個數碼前綴或MIDI後綴,它們的演奏方式發生了變化,然而我們不會將其僅僅當作期待中的樂器的花哨變種而已。
麥克盧漢用過許多別出心裁的標簽,去表現媒介的深刻關係。後視鏡這個標簽幾乎和其他一切標簽一樣,隻要你用後視鏡,無論你在曆史的什麽地方徜徉,你都可以發現向後看的東西。電話起初叫說話的電報;汽車最初叫作“無馬牽引的馬車”;收音機最初叫作無線電。在所有這些情況中,後視鏡的類似效果,就是模糊新媒介最重要的革命功能。於是我們看見的是這樣的情況:電話當然是要說話的,但是它擱在家裏,是電報的私人化和個性化,它使家務和商務都為之一變——但那“說話”的標簽怎麽能夠暗示這些功能呢?而且,它說話的功能既可以不在家裏發揮,也可以在家裏發揮。雖然汽車不用馬拉,“無馬牽引的馬車”這個從反麵界定的名字,絲毫不提汽車用的內燃機。在20世紀,內燃機使汽油成為最珍貴、最激烈爭奪的商品。雖然電台廣播確實不用電線,但是“無線電”這個名字,一點也不能暗示它產生的同步聽廣播的大規模受眾。因為它的受眾並不是因為它不用電線產生的,而是因為每一個家庭都安裝發報機的成本令人望而卻步(電話機的發送成本低得多,發報機的高成本是與之相對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