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腦存儲和傳輸數字數據即二元代碼的觀點來看問題,文本、圖像和音樂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二元代碼可以或多或少,但它們全都是一樣的代碼。其區別首先是輸入方式的區別。語詞、圖像和聲音輸入的方式不同,因而產生了差別。接著,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從二元代碼轉換成可以看見或聽見的東西。所以,鍵盤、掃描器和樂器數碼界麵(MIDIs)分別錄入文本、圖像和音樂,使之儲存或轉換,網頁上就發生這樣的情況。這些數據最終還原為屏幕上的文本和圖像,並通過喇叭還原為音樂。
數碼儲存和傳輸的非連續性及其開始和結尾的方式,也就是儲存/傳輸語言(一切語言均用二元代碼)的輸入/輸出(讀、看、聽)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差別是這樣的:儲存/傳輸過程和二元代碼,對我們的感官和認知來說,並不是可以直接理解的。這個過程作為傳播渠道運行得很好,正是因為它和傳播的東西沒有直接的相似性。字母表也許是貫徹這一策略的第一種有意識的媒介。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相比,字母表傳播的受眾更多,傳輸的觀念顯然也寬得多(見Levinson,1997b,第2章)。在這個方麵,DNA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的數字媒介,因為它組織蛋白質的指令和它產生的組織和器官,毫無相同之處。
上述非連續性也是一些模擬式傳播的基礎。唱片上刻紋的高低,也許和它們代表的聲音的高低有對應之處,但是耳朵貼在唱片上並不能產生聲音。同樣,電話線中的電能模式可能與其代表的聲音有類似之處。但是,如果把電話線切斷插進耳朵去竊聽,那肯定是徒勞無益的。也許還有人嚐試在街上用耳朵聽空中的無線電波。不過,回過頭來一想,這真是一個更加生動的例子,說明這些(聲音的)輸入/輸出及其傳播方式,真可謂天淵之別(在廣播的情況下,模擬式電子模式雖然像聲波,但本身並不是聲音)。在上述三種情況(唱片、電話和電台廣播)下,我們的耳朵對聲音的儲存和傳播方式,簡直是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