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思考的話,麥克盧漢所謂“機器把自然變成藝術形式”,並不是媒介及其影響的典型特征。主要原因是:自然絕不是典型的媒介或環境。確切地說,自然是超越變化的一種“媒介”或環境,這裏所謂變化包括工業革命引起的變化。在幾乎是太古的自然形態中,在風霜雨雪、陰晴寒暑中,我們都可以重新發現自然。
與此相對,一切人造媒介都有明確的起點(當然字母表之類的古代媒介的起點不那麽明確),都有轉換成藝術形式的起點,如果轉換真正到來了的話。在文字處理的時代,甚至在打字的時代,把書法看成重要的實用技能,是難以想象的。相反,漂亮的書法成了儀式性的書法藝術。但是,即使工業革命和如今的信息革命已經使我們長期脫離田園生活,我們仍然可以感覺並理解豔陽天氣的實惠和美好。
因為自然絕不會完全淪落到無人使用或不再時髦的境地,因此它絕不會受到懷舊情緒的強烈牽製。但是對於我們成長過程中熟悉的、業已習慣的、突然發現要被取代的媒介,我們卻懷著強烈的懷舊情緒。舊媒介初次被取代時,它被當作是一種藝術。懷舊的情緒湊巧與這個時機相吻合。我們既懷念電視的黃金時代,又把它當成一種藝術。但是,懷舊情緒終究是要消散的(媒介走俏時期的消費者退出了舞台)。作為藝術形式的媒介卻保存下來,媒介的保留程度由其吸引人的屬性來決定,它們的吸引力和人們是否與之接觸過沒有關係。今天喜歡熟食的人,沒有一個是因為往昔溫馨的回憶,並不是因為想到那些冰凍技術而不得不做醃肉的歲月,才喜歡熟食的。相反,熟食和作料一樣;人們喜歡吃熟食,是因為它們味道鮮美。這意味著,還要等半個多世紀,電視才能具備“客觀”的藝術品位。就是說,公眾的藝術品位並非懷舊的情緒。未來的人之所以把電視當作藝術,並不是因為他們懷念沒有個人電腦和網絡的歲月,並不是因為他們懷念昔日電視這個最“酷”、最具鋒芒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