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十二章 機器美人

字體:16+-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1964)裏指出:“機器把自然變成藝術形式。”他指的藝術品,不僅是門廊和客廳裏懸掛的印花圖片。他指認出媒介競爭所產生的一個基本後果:與其說新技術將其先驅技術埋葬了,不如說是將先驅技術推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把它們推向了令人欣賞的地位,雖然我們不再使用它們。

說到自然,我們在前工業時代和它的關係是夥伴關係。人們希望這種關係是合作的。有的時候,這種關係還是報償豐厚的,但是它從來沒有遠離貧瘠和致命的處境。我們撫摩土地,侍弄莊稼,但是收成隻足以維持生存,而不是讓人享受色拉。海洋是航行和覓食的場所,而不是度假的勝地。馬是經商作戰的坐騎,而不是盛裝遊行的道具。後來,我們對自然的駕馭能力逐漸增強,我們憑借技術與自然拉開的距離,也逐漸加大。就是說,機器取代自然,成為與我們相鄰的夥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得(或者提高)了對自然為欣賞而欣賞的能力。自然之美麗、複雜和奧妙,全都成為藝術課題和宏大的科學理論課題。按照這個思路來理解,科學理論是一種思想藝術(ideational art)。比如我們可以考慮,達爾文進化論和動植物育種的實踐知識之間有何差距,雖然達爾文進化論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實踐知識的。麥克盧漢認為,卡森(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啟動的生態運動,是人造地球衛星合乎邏輯的結果。1957年,人造衛星第一次把人類送到地球之外的地方(見McLuhan & Powers,1989,pp.97-98;亦見本書第五章)。

上述被取代和容納了的並且已經過時的媒介,除了給藝術提供素材之外,還有一些更深刻的意義。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最重要的影響是隱蔽的。然而,當它們被新媒介從主流的慣用法裝配線上取下來時,麥克盧漢就看見它們進入聚光燈下,溫文爾雅地接受我們的審視和欣賞了。這就是麥克盧漢觀點中的對比的方法,給媒介保全麵子的方法。事實上,舊媒介不一定完全被取代,所以掩蓋它們的麵紗是可以揭開的。因此,麥克盧漢認為,小說的敘事結構,隻有在被電影吸收以後才容易被理解。反過來,電視問世並且把電影當作自己的內容之後,電影的章法成為世界各地大學研究的主題(McLuhan,1964,pp.x,32)(早在20世紀20年代,社會研究新學院就開設了電影批評的課程,但是電影批評成為普遍開設的課程,還要等到50年代和60年代)。在這裏,麥克盧漢的表述似乎不隻一層意思,這些意思好像又互相矛盾。這就是麥克盧漢的典型特征。因為如果說小說成為電影的內容,電影又成為電視的內容,那麽似乎很難說,小說和電影已經過時了,被取代了。但是他所謂取代,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取代”觀念。按照他的觀點,媒介被取代時,它未必被完全取代,而是成為一種藝術和內容,或者成為一種藝術或內容。然而當媒介進入巔峰、盛極一時——可以借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它就成為那個時代的精神。無疑,現在看電影的人比讀小說的人多,比看電視的人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