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次接觸馬歇爾·麥克盧漢是在1964年。那時,我還在紐約城市大學讀本科。很想在此感謝讓我讀到《理解媒介》的那位教授,可惜我記不住他的名字了——那時我才17歲。他指定我們班的同學讀這本書,但是我已經記不清他為何要我們讀這本書了(好像是教育心理學討論課的參考書)。
十年以後,我再次在學校接觸到麥克盧漢的著作。這一次他的東西經過一些整理——不再是一本書,而是一門課,我的鑒賞力也大大提高了。約翰·卡爾金[1]開了這門課。20世紀60年代末,他邀請麥克盧漢到福德姆(Fordham)大學擔任一年的客座教授,而且在70年代初期成立了一個“理解媒介研究中心”。與此同時,他先後在安提奧(Antiock)學院和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推出了媒介研究的碩士學位。我1974年進入社會研究新學院讀碩士。他知識淵博,對麥克盧漢理解深透,古道熱腸,樂於傾其所有給我們傳授知識。我師從他學習麥克盧漢,不勝幸運,否則我的生活會是另一種樣子,而不會成為現在的學者和媒介理論家。他不幸於1993年去世,我無緣當麵表達感激之情。唯有希望本書作證,是他把我送上學術征程。
1976年,拿到碩士學位之後,我到紐約大學攻讀“媒介環境學”(Media Ecology)的博士學位。紐約大學離紐約城市大學隻有咫尺之遙,就在格林威治村的同一條街上。這個博士點的指路明燈當時是尼爾·波斯曼。[2]他不僅教我如何上課,而且使我洞悉麥克盧漢,洞悉麥氏對世界的影響。他不僅給我引路,而且把麥克盧漢本人介紹給我。此事對後來寫這本書意義重大,容我下麵細說。波斯曼是頗有影響的媒介理論家。雖然有時我不敢苟同他對媒介過分悲觀的批評,但是本書還是常常引用他的著作,他運用麥克盧漢思想的成果引人注目。尼斯特倫(Christine Nystrom)和莫蘭(Terrence Moran)是“媒介環境學”的另外兩位教授,他們也教我研究麥克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