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萊文森第一版序

字體:16+-

《數字麥克盧漢》的中文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我非常高興。

麥克盧漢始終認為,中國及其數千年的曆史豐富而獨特,並為我們理解媒介提供了很好的教益。中國發明印刷機,比歐洲的穀登堡至少要早五百年,可是它為什麽沒有用印刷機來推動報紙和書籍之類的大眾媒介呢?麥克盧漢意識到,中國的會意文字不太適合互換性的活字排版,答案就在這裏。西方的字母表隻有26個字母;與此相對,漢語的框子裏所裝的會意字,卻數以千計。這裏的教益是,媒介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與先行媒介的兼容性。

會意文字本身是麥克盧漢用心思索的一個課題。他發現了漢字構建意義的方法——將不同形象並置的方法。這個看法是正確的。漢字出現數千年以後,愛森斯坦[1]在電影中使用了蒙太奇手法。漢字就是這種手法的先兆。中國人把因特網稱為互聯網。“互聯網”這個詞把“互”和“聯”並置,而且“聯”又是由“耳”和“絲”這兩個會意字並置組成的。同樣,如今電影之類的圖像媒介,也通過形象的撞擊來傳達新的意義。

會意字寫起來比字母表更需要技藝。但是,在如今的數字時代,這種情況正在改變。手指頭召喚電腦上的意符時,並不需要特別的才能或風度。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拚音文字和會意文字的區別抹平了。實際上,反過來可以說,幾乎人人都能夠輕輕鬆鬆地“寫”會意字了。互聯網使人類的許多活動實現了非集中化,它也可能對中國的文字產生同樣的影響。這就會對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創新、藝術、社會、教育、政治等領域——產生影響,因為媒介的變化總是要產生各種影響的。

可惜,在互聯網和個人電腦出現之前十年,麥克盧漢就不幸去世了。我寫《數字麥克盧漢》的原因之一,是要將其思想之裨益帶入數字時代——同時又拓展他的思想。我希望,本書能夠對中國走向數字時代的進程,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