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三節 過濾對評價

字體:16+-

教會、政府和私營媒體的守門把關,意在防止我們接觸有害的信息,或是為了確保我們接觸的信息都是有益的。但是,媒體自己實行的把關在終極的動機上卻有很大的不同。教會和國家的出發點是意識形態,想的是不讓公眾接觸什麽(比如**的東西),但這個念頭含糊不清。然而,媒體人的出發點是技術和經濟現實。就是說,他們隻能發布一小部分潛在的信息。但他們事後用意識形態去為限製進行辯護,以使之合理化,比如他們說,我們隻能發布有新聞價值的信息。

如果上述分析不錯,政府就會把文本擺脫紙張的革命當作它行使守門職責的又一次機會,政府的守門是意識形態驅動的(保護公眾使其不遭遇危險)。畢竟,新媒介的到來和意識形態一點也不矛盾,而且實際上使之更加緊迫。因此,1996年政府和國會擬訂的《傳播風化法案》是最倒退的法案。自從1798年的《懲治叛亂法》以來,這是在條款範圍和定罪上都倒退的法案。

如果上述分析不錯,我們還應該指望,由於網絡出版廣泛而眾多的可能性,媒介的守門人功能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因為這種可能性突破了紙上印刷(和空中廣播)的技術瓶頸,給媒介守門人思想的理據來了一個釜底抽薪。

亞馬遜網上書店的成功也許就是這種結果的第一個例子。到1998年,它成了全世界第三大書店(Nee,1998)。實體書店受物質條件限製,不可能把所有印好的書籍上架。與此相反,亞馬遜網上書店差不多把網下出版商的每一本書都放到網上。不錯,買書人可以走進實體書店去郵購書,但是這樣買的書往往要過幾個星期才能拿到手。此外,一家書店隻陳列一部分書籍本身就是一種守門的做法,上架的書顯然是受它寵愛的。與此相對,在亞馬遜網上書店虛擬環境中陳列和出售的書籍,能夠享受比較平等的待遇。並非完全平等,因為有些書的展示要生動一些,送貨也要快一些——但是和實體書店比較,網上陳列和展示的書籍顯然享受到更大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