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一節 兩麵神[1]祖先

字體:16+-

書上的白紙黑字變不了,無論手寫裝訂的書還是大批量印製的書都是如此。這就足以說明,為什麽不是別人而是作者本人要校對勘誤,然後才敢把黑字固定在白紙上。印刷機問世之前,原創性的文本和經典文本比較,數量是很小的。修士們抄書的工作日程,就是確保在保存珍貴的古代知識時,沒有歪曲的東西被塞了進去。

有人也許認為,印刷機使書籍的獨特性有所減少,所以它會使上述情況完全改變。在許多重要的方麵,情況的確如此。路德[2]宣告,人們可以自己讀《聖經》,可以在神聖的問題上不尋求教會的中介,因為印刷機可以印製足夠多的書來滿足教徒的要求。於是,人們在羅馬教會的門外思考《聖經》。同樣,雖然伽利略被勸誘到羅馬教廷去放棄他的哥白尼日心說,但是他的書在其他地方還是照舊發行,並進行抗辯。這個例子和其他例子說明,印在書上的文字是凝固不變的;一旦進入流通,連威嚴的羅馬教廷也對它奈何不得、無法修改了。一千多年來,凝固在書上的文字已經掀翻了禁錮的大門和守門人。

然而,印刷王朝又在新的層次上設置了自己的守門人,因為編輯和出版人承擔了簽發稿子的責任,他們要對滾滾而來的新文本的各方麵進行把關,從事實的準確到拚寫的無誤。其邏輯是,手稿中的錯誤,一旦進入數以千計的複製件時,問題就非常複雜了,因此印刷品需要守門人的特別注意。在手稿時代,拚寫的分歧多變,幾乎和發音一樣五花八門。到了印製的書籍裏,拚寫幾乎成了永恒不變的博學的徽章。

印刷機到來後,守門把關不是取消了,而是以新代老、放大加強了。這是媒介曆史上的重要時刻。教會本身作為出版質量的頭號仲裁者,被拉下馬了。但是,每一個印刷中心實際上成了與作者對立的教會,作者手稿的出版要得到它的首肯。起初,這種非集中化的受益者是民族國家。這些國家的君主們對羽翼漸豐的出版機構實行嚴格的控製。這個出版模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中後期。蘇聯的政治局實行的把關,和教會的統治集團一樣,是柏拉圖的哲學王(philosopher-king)守門思想。事實上,在廣播和其他新媒體的情況下,守門思想一直要延續到21世紀(關於出版業在歐洲的興起及其後果,詳見本書第七章,以及Levinson,199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