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十章 生鏽的守門人

字體:16+-

托馬斯·格雷[1]在《墓園挽歌》裏抓住了文學成就和公眾認可難以傳世的殘酷性:“萬千的寶石,純美的光澤,平靜/深不可測的大洋,神秘的黑暗,承載/萬千的花朵,姹紫嫣紅,無人觀賞/幽香四溢,空中荒漠,枉自飄**。”(1751)

大約二百二十年以後,在網上革命的前夕,約瑟夫·阿加西[2]對他潛在的讀者說:“在編輯同意發表我的東西之前,在我的編輯得到出版商同意出版之前,我無法和你們交流。”(Agassi,1982,p.239)這段話找準了互聯網之前每一位作者麵對的障礙。除了親朋好友之外,除了幾份手抄本能夠流傳的範圍之外,如果他想把作品送到更多的讀者手中,他就必然要遭遇這樣的障礙。因為打破這個麵對麵的圈子,他需要傳播過程中另一方的合作。這另一方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組織,其任務是以充足的數量複製和發行作品。這就是說,在一定的意義上,作者的作品必須要得到起關鍵作用的第二方的批準。否則就隻有冒險在格雷《墓園挽歌》中所寫的萬神殿裏,了此一生,成為“一位不能放聲歌唱、默默無聞的彌爾頓。”[3]

也許,我覺得阿加西“心的呐喊”特別動人,因為我是他的編輯,他需要得到我的同意才能發表那篇文章。[4]不過,我自己也寫東西,所以我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知道他從那個角度描寫的沮喪情緒。我還知道,由於要得到出版商的同意,受到危害的可能就遠遠不隻是作者的血壓了。我知道,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1945)差一點胎死腹中,因為他的“美國朋友……征求一位著名的權威的意見時,這位權威的決定,這本書中的內容對亞裏士多德不敬……因此不適合送出版商出版。”(Popper,1974,p.95)可是,許多人認為這本書是捍衛自由的,振聾發聵,就像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Areopagitica)一樣。由於貢布裏希[5]和哈耶克[6]的即時幹預,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才得以出版。阿加西給我賜稿時,我正在編輯波普爾的紀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