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四節 屏幕與天空

字體:16+-

連光透射的電腦屏幕也沒有完全擺脫帶有麻醉意義的鏡子:無疑,在電腦上寫作的人看自己寫下的詞語時,仿佛將其視為20世紀末和下一個世紀的“達蓋爾銀版照片”。然而,一旦接入網絡,個人電腦就從文字處理器變成了文字選擇器——而且正在逐漸成為形象和聲音的選擇器。因此,電腦屏幕成為通向無限可能的一個既虛擬又真實的境界。

把屏幕上遙遠的小點比附為空中的星星,這似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太陽光當然是穿透天空的。但是,它的能量威力無比、令人目眩,所以我們能看到的,不是它穿透的蔚藍色天空和朵朵雲彩,而是它普照在萬物上的陽光。與此相對,星星從遙遠的太空向我們招手。(月亮和太陽係的其他行星一樣,受太陽照射,並不發光,但它們仿佛是有星光穿透的、神秘的,因為它們還是從天空的彼岸向我們反射太陽光。在這一點上,它們還是像太陽及其他恒星,因為它們的反光和恒星的發光,畢竟很相像。)

太陽和恒星的區別,圖書中的語詞和電腦屏幕上的語詞的區別,不僅僅是審美意義上的區別。我們在上一章裏看到,太陽是集中性的燈塔。相反,恒星無論在布魯諾的時代還是在我們的時代,都是走向極端非集中化的人類的預兆。同樣,和手稿相比,圖書是一種極端非集中化的媒介。和電腦屏幕上不斷變化的字母相比,圖書是固定信息可靠而持久的“中心”(在此,我們又看到媒介在描繪事物中的相對性質)。實際上,我們仍然需要中心。21世紀以後,書籍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媒介,我們對中心的需要也許就是唯一的原因吧(當然,我們不妨故意設計出一種電腦屏幕,使它顯示的文字永遠不變。不過,那將是一種特殊的書籍,見Levinson,1998a)。

麥克盧漢盡情享受窗外的美景,把它與看電視而不是看電影聯係起來。他的這個審美觀念,既適用於剛剛出現的電腦屏幕,也適用於自人類出現以來就存在的星空。這個審美觀念對生活的各個方麵隱含的命題,大大超越了審美觀念本身。光照射和光透射的審美觀念及其隱含命題抓住了麥克盧漢思想的光輝,抓住了他浩瀚的百科思想,也抓住了其持久的價值。一遍又一遍,我們發現他執著地區分這些微小的差異——有時顯得雞毛蒜皮,有時甚至難以看見。我們發現他似乎把這些細微的區別吹得神乎其神。但有時我們會遭到迎麵一擊而突然頓悟:原來他的思想很適合說明就在我們眼前展開的一種現象,或一件事情,或媒介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