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什麽地方看電視——在大城市,在郊區,還是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臨時停車場,電視節目都是一樣的。在這一點上,麥克盧漢過去和現在都是對的。從看電視的人的角度看問題,上述三種情況沒有區別——每個地方都是某個特定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烏有鄉。與此相似,快餐店、連鎖賓館、與各種商店相同或者可以互換的大型購物中心,都是一樣的,無論其位置如何。它可以位於大都會或郊區,也可以位於收費公路的遊人休息區。自麥克盧漢以來,網上課程、網上書店、網上圖書館館藏目錄等網絡資源,都已經把信息資源分散到無處不在的電腦屏幕上去了。過去,這些得天獨厚的信息資源,僅僅是在大城市裏,或者在磚牆和常青藤背後的大學裏。
但是,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嗎?城市僅僅是信息和商業的形式嗎?須知,信息和商業已經可以輕而易舉地大批量複製了。
城市絕對不僅僅是這樣的形式。
據說,在紐約市就算每天晚上吃一家不同的館子,你也一輩子無法知其皮毛。同樣,在網上瀏覽現代藝術博物館或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全部內容(尚待全部上網),和到博物館去看藏品——雖然有玻璃櫃子和欄杆擋著,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感覺。在海風拂麵的沙灘上散步,在清新宜人的樹林裏徜徉,在摩肩接踵的街道上步行——這樣的感覺,與隻是看一看照片的感覺,那是不一樣的。那種不一樣,真可謂雲泥之別。
上述感覺上的“不一樣”,難以計數、難以避免,盡管本章所謂數字非集中化的潮流正洶湧而來。這樣不同的感覺自有其源:親身體會的各個方麵都有獨特的經驗;城市給這樣的經驗提供了數不清的機會。
親身體會的生活和我們的生物本質有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信息。在這個意義上,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在電視和電腦上的分布方式有所不同。信息分布的變化,對我們都很重要。但是,信息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為它讓我們與信息源的現實保持接觸——它給我們提供報告。DNA作為信息係統饒有趣味,因為它塑造的是生命,而不是其他抽象的東西。我們的五官使我們能夠在五官描繪的世界中航行。電視和互聯網之類的先進媒介,似乎與我們棲居其中的真實的日常生活世界仍然相距甚遠,實際上也正是如此。每當我們離開電視和電腦去接電話的時候,認為這些媒介正在取代世界的觀點,就立即被現實戳破了。電話鈴聲具有吸引力,那是因為,電話那一端有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可能是認識我們的人,關心我們的人。電話常常打敗其他媒介,因為電話上的信息離直接的現實更近。敲門聲比電話鈴聲更具有強製性。盡管信息的無地域性(placelessness)日益增長,地域仍然是生活紮根的岩床。說得更加準確一點,信息可以和場所分離。這個性質產生的第一個後果,就是它可以傳播。既然信息總是無地域的,它日益增長的無地域性,對我們生活中的地域優先性,就沒有什麽影響。中心化的急劇衰落,從我們需要和物質世界聯係的角度來說,就是量的變化,而不是質的變化。社會製度非集中化了,但是我們日常的人際互動還是照舊進行。我們可以學網上課程,從而避免走進教室去上課,但我們可能會利用節餘下來的時間去栽花種草,或者與心愛的人慢慢品嚐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