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皆中心”的觀念顯然與地球村、無形無象之人和聲覺空間相關。麥克盧漢的“全息”思維和寫作方式,不僅適用於他那種書裏套書的表達方式,而且適合他橫跨幾本書展開思想的表達方式,包括與他人比如卡彭特合著的書。書裏套書的例子是《穀登堡星漢》(1962)中107種等距離的章節。實際上,這些思想及其在書中散布的格局,構成了一個處處皆中心的文件。《數字麥克盧漢》可以被視為這個文件中的一幅配有文字說明的快照。
卡彭特(Carpenter,1872/1973,p.3)明白宣示了無形無象之人和處處皆中心的關係。他說:“電視上尼克鬆無處不在,這是新柏拉圖主義有關上帝的定義。”(參見本書第五章)。他接著說:上帝是“處處皆中心,無處是邊緣的存在”。麥克盧漢也發表過類似的言論。他的說法更加人性化,追溯到過去的一種廣播媒介——電台。他轉述洛威爾·托馬斯[1]的話說,“洛威爾·托馬斯曾經說過:‘在廣播上講話的時候,你無處不在。’”(Global Village,with Powers,p.70)這句話的要點是,至少對聖奧古斯丁城[2]的居民來說,電台和電視上沒有實體的人是處處皆在的人。
對上帝的祈求尤其適合處處皆中心的廣播,如電台和電視的廣播。與此相對,個人電腦和網絡的非集中化比廣播還要更加深刻。從廣播受眾的角度來看問題,在特定的半徑內,他們在任何地方耳聞目睹的任何東西,是同樣輕鬆的。廣播的確有一個源頭或中心。這個中心扮演的角色,不僅存在技術方麵的問題。驅車離中心太遠,收聽的節目就聽不到了(除非建立了中繼站或網絡)。中心的角色還有一個決定播放內容的問題,這是更加重要的問題。因此,和上網瀏覽的內容幾乎有無止境的選擇不同,廣播節目的選擇是非常有限的,就是今天看有線電視的美國人也沒有多少選擇。況且,許許多多瀏覽和使用網頁的人每天都在製作和修改網頁。與此相對,廣播電視的內容,卻是由數量相對要少得多的專業人員製作的。對受眾來說,他們具有高高在上的優勢。由此可見,在廣播的環境中,無中心的觀念既是事實,也是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