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稱呼麥克盧漢“無形無象之人”為“無形無象之魔鬼”(the devil discarnate),因為它與上帝無處不在的屬性相吻合(而且其性別為中性)。麥克盧漢的出發點是以太化留下的肉體屬性。人在廣播電視和電話上(如今又在網上)時,“他的個人身份意識很弱,他被解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義務”(McLuhan,1978)。卡彭特也間接地發表了類似的看法。他略為改變了麥克盧漢的觀點:“電力使我們大家成為天使。”又接著說:“這一天使並非主日學校[1]善惡意義上的天使,而是脫離肉體的精神,可以刹那之間輸送到任何地方的精神。”(1972/1973,p.3)卡彭特做的修正在“善惡意義上”很重要,因為在傳統的柏拉圖、基督教、佛教等的觀點中,肉體是虛弱、墮落、腐朽的,與自由翱翔精神的純潔相對立。然而,空中傳播或網上傳播的精神卻不是這樣純潔的。
電視上的精靈在什麽意義上超越了道德?麥克盧漢看到人格身份的失落和城市中的暴力,認為這是媒介的非道德狀況產生的後果。他說:“電視上所有怪誕的暴力都提醒我們,現實世界中的暴力是由於尋求失落的人格而引起的。”(McLuhan,1978)這是對媒介暴力廣泛假設的一種帶有創意的表述。人們認為,媒介暴力,尤其是電視暴力應該對現實世界中的暴力負責(它對純真的頭腦暗示暴力,或者它使觀者因無力購買廣告產品而感到沮喪,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是,也有證據不支持這個假設,甚至反對這個假設。研究結果無法分清這個爭論:電視是暴力的原因抑或是暴力的反映。加拿大之類社會的電視節目和美國大體相同,但是加拿大的暴力水平(接近英格蘭的低水平)卻比美國低,如此等等(詳見Levinson,1994)。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後期,紐約市的謀殺罪犯罪率下降到60年代的水平(Butterfield,1997)。可是這段時間的大眾電視節目還是每天晚上都有暴力,比如《謀殺》(Homicide)、《紐約重案組》(NYPD Blue)、《法律與秩序》(Law and Order)等。這就抽掉了另一根大梁,給所謂電視暴力和現實暴力的橋梁來了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