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四章 賽博空間的字母歌

字體:16+-

馬爾尚在《麥克盧漢:媒介及信使》(Marchand,1989,p.123)中指出,麥克盧漢首次解說聲覺空間,是在1954年。卡爾·威廉斯(Carl Williams)在麥克盧漢和卡彭特主持的研究班上宣讀的論文中,使用了這個術語。但是馬爾尚說,威廉斯的文章通篇打上了麥克盧漢的印記,言外之意是,首先使用這個術語的不是威廉斯,而是麥克盧漢。戈登(Gordon,1997)在《輕鬆理解麥克盧漢:傳記與入門》(Marshall McLuhan:Escape Into Understanding:A Biography)中說,威廉斯文章中傳達的思想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波特(E.A.Bott)首先提出來的。不管怎麽說,這篇文章次年發表在卡彭特和麥克盧漢編輯的《探索》(Explorations)上,1960年又收入文集《傳播學探索》(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這本書仍然是麥克盧漢主要洞見最有力的表現之一。

威廉斯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我們認為正常的或曰自然的視覺空間,其實是技術性的人工製造物——用拚音字母閱讀和寫作所產生的視覺空間導致的感知習慣。用麥克盧漢在去世後才出版的兩本書裏的話說:“發明了無意義抽象的輔音之後,視覺從其他感官中分離出來,視覺空間就開始形成了。視覺空間是拚音字母的一致、連續和分割等特征的副產品,拚音字母是腓尼基人發明、希臘人推廣的。”(Laws of Media:The New Science,p.13;《地球村》[ The Global Village],p.35)由此可見,麥克盧漢與同人卡彭特、鮑爾斯和威廉斯合作也好,與兒子埃裏克合作也好,自己獨立寫書也好,觀點始終如一。他認為,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形狀和外部視覺世界的組織,實際上是技術透鏡產生的結果。2500年來的西方曆史中,許多人通過這樣的棱鏡看問題,養成了這個看世界的傾向。具體地說,西方人就是通過線性、連接的拚音字母棱鏡來看問題的。用上一章的語言,我們就可以說,視覺空間是人造媒介的內容。還可以用帕特裏克·希倫《空間感知與科學哲學》(P.Heelen,Space-Perception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83)的話來說。希倫的話與我們的常識不謀而合,得心應手地闡明了同樣的道理。他指出,我們常識裏的歐幾裏得空間感知——我們覺得的時空直覺實際上是經過“雕琢”的技術世界的產物,是我們的祖先離開洞穴後在蓋房子的過程中形成的感覺,後來也成了我們的感覺(希倫的書沒有提到卡彭特和麥克盧漢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