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數字麥克盧漢

第四節 麥克盧漢媒介觀

字體:16+-

當然,麥克盧漢的寫作特征預示網上討論的特征,這並無神秘之處。兩者都反映了文字出現之前的人類神聖的話語方式。這是麥克盧漢畢生嘔心瀝血指出的珍貴方式。世界上任何地方,凡是未受傷害的人都不缺少這種交流方式,曆史上任何時候都不曾缺少這種方式。這就是:口語會話。

網上交流和口頭交流的聯係是顯而易見的。近年常常有人評說(Levinson,1992,1995b,1997b),在網上進入和變換文本都很容易,幾乎瞬間就可以實現傳送。這和紙上操作的艱難和緩慢形成鮮明對比。這些特征合在一起,使網上交流成為類似口語的媒介、雜交的媒介。這個媒介問世之後,我們的手指頭就在鍵盤上行使走路和說話的功能了。

麥克盧漢的興趣和立足點在“聲覺空間”(acoustic space),他1954年首次使用這一術語。但他這個意思並不是那麽明白嘵暢。曆史上全然不同的思想家都使用過一種格言警句式的方法,而不是說明的方法。從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開始——他們出現在前文字時代並不奇怪——直到文字時代盛期的尼采(尼采和麥克盧漢的比較,請見Curtis,1978),都用過這種方法。麥克盧漢對聲覺的依戀意義在於它不止是一種選定的方法,他還認為:聲覺是人類交流的基礎(從發展和曆史的觀點來看,聲覺是原初的、首要的);文字的線性模式上升,這傷害了至少是連累了聲覺(值得研究,肯定有啟發性);電子媒介重新捕捉住了聲覺(這時,聲覺的形貌有變)。對他那個時代的媒介來說,這是一種閃光的洞見,對後來的電子文本來說,“聲覺空間”具有預言的性質。因此,對他而言,他的表達方法或媒介,與他要表達的主題,是緊緊糾纏在一起的。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他給我們以教益:他的話語形態本身就是例子,足以說明他試圖傳達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