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一望而知的起承轉合模式。新聞用“倒金字塔”形式寫: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標題裏,第一段重述同樣的信息,再加上一點細節,以後段落的內容,重要性依次遞減。這樣的謀篇布局,使拚版的編輯可以毫不費力地刪減文章的末尾,以便給另一篇搶版麵的新聞或廣告讓路。經典的神秘小說,卻是用一個刺激場麵開頭——或許是一具死屍,然後予以說明,最後才揭謎底——或大部分破解,或全部揭開。學術文章也有獨到的特征。一般是導論引路,然後論述若幹主題、斷想、觀點以及探討的問題。這些主題和觀點都按照一定的條理展開——老問題引出新問題,至少是用前半部分的討論、事實和思想給後來的新問題提供信息。學術文章的長短不一,章節數目不同;然均含若幹章節,每一章若幹頁,各帶一個小標題,這都是通常的模式。
讓我們看看麥克盧漢的《穀登堡星漢》(1962)。這是他的第二本書,真正確立他20世紀頭牌媒介理論家生涯的一本書。一望而知,在緒論之後,它絕對不像傳統的學術書。它不是由數量不多的章節排列而成,而是有107章,每一章的篇幅僅1~5頁,一連串的主題盤根錯節、互相參照。主題既集合為小串,又按照順序展開。從古代的拚音字母表開始,到它在黑暗時代(Dark Ages)的再現,到它借助文藝複興時期和繼起的印刷術產生的另一種衝擊。但是,這本書又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始讀,在篇幅不長的章節中間開始讀也可以。哪兒都可以發現,它的一套主題和參照可以順利通達每一章。換句話說,每一章都含有全書的藍圖,很像我們細胞中的DNA,DNA中就含有整個人體的“菜單”。也就是說,本書很像是一張全息光盤,每一章節包含的信息,都足以複製出母盤上的整個三維圖像。《穀登堡星漢》這些全息性、基因組似的章節,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標題,而是隻有一句提要。比如,“希臘人的視覺壓力逐漸增加,這使他們和原始藝術產生疏離。如今,我們將電力的一切同步性內化之後,電子時代就重新發現了原始藝術(p.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