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盧漢給世人提出忠告:“一旦前提確立,就不容易犯邏輯錯誤。心理學家報告說,瘋人說話邏輯嚴密,但是其前提不切題。探索的方法謀求發現充足的前提。”(McLuhan & Nevitt,1972,p.8)
麥克盧漢喜愛的發現的方法是類比或暗喻。這是他思想生成的引擎。他在《媒介定律》(1977)裏,喜滋滋地引用無名氏借用勃朗寧[1]的詩歌而玩弄的文字遊戲:“人觸摸到的東西,要超過他把握的東西,否則暗喻何以成為暗喻?”暗喻當然拓展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這就是暗喻的貢獻,它們給我們導航,引導我們駛向尚未掌握的知識。然而,它們又帶著包袱,如果我們錯把包袱當作衣服,當我們檢驗和證實知識的時候,這些包袱又可能妨礙我們獲取知識。
以“光陰似箭”這個暗喻為例。它說的是時間流程,誰也不會把時間誤認為飛鳥、飛機或超人。它把時間的一個特征與顯而易見的飛鳥和飛機的特征進行比較,以此說明時間的一個方麵。因此,“光陰似箭”(time flies)暗示了這樣的意思:時間過得快,就像飛鳥和飛機。從我們步行走完相同的距離,甚至駕車跑完相同的裏程來看,時間的確是飛得很快的。
聽見講演人第一次用“光陰似箭”打比方時,默頓和埃德蒙森會憤然而起、強烈反對,並提出這一連串詰難的問題嗎?他們會說,得了吧,時間像箭,這支箭的羽毛在哪兒?它的翅膀在哪兒?推進器在哪兒?它加速飛行的引擎在哪兒?它在空中飛,空中的鍾表——模擬式的或數字式的鍾表在哪兒?
當然,誰也不會提這樣的問題。至少我們在英語語言的文化裏,是可以破譯這個暗喻的密碼的。我知道,西班牙語裏有和它相當的暗喻:“光陰飛跑”(time runs)。所謂破譯就是把包袱裏的內容抖摟出來,而不是(用20世紀60年代已經過時的比方)鑽牛角尖。可以再打一個比方,我們都嚐過桃肉的味道,這個比方可以給我們體會時間提供啟示。在我們弄懂難以言喻的時間時,它可以給我們提供認識的起點。吃桃肉的時候,我們不會故意難為自己的牙齒。到天空中去尋找飛行的手表就是難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