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0年5月24日,趙園先生應語文出版社之邀,就文化軟實力、文化產業化等問題作演講。這個話題不屬於趙園先生的專業範圍。她所致力的專業領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明末清初思想史研究。趙園先生認為,關注文化,關注文化產業並闡述自己的真實看法,是一個人文學者應盡的社會責任。趙園先生關心教育。2009年“兩會”期間,作為政協委員的趙園就曾經呼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首在發展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在演講中,趙園先生表現出的文化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讓我們受益良多。演講結束了。我有點忐忑地問趙園先生是否願意接受一次訪談。至於話題,當時甚至並未想好,似乎覺得應該請趙先生談文學,但是她說那是她二十年前的研究對象了。於是不知道話接下來該怎麽說。趙園先生親切而爽快,她請我先擬好采訪提綱,然後發給她,她願意用筆談的方式回答我的提問。於是有了下麵的問題,盡量貼近語文,盡量貼近我們的讀者,於是有了趙園先生的回答——一個學者的語文記憶以及對語文教學的獨到見解。這些觀點,因為不考慮應試的功利目的,或許更有價值。
早年閱讀的意義
主要在開啟想象的空間
李節: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您著述甚豐,可謂成果斐然,後來轉向明清之際的思想史和學術史研究,同樣成就卓著,您的《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一書被譽為是“以文學方式解讀曆史的成功之作”。我想無論是研究文學還是研究曆史,都離不開大量閱讀作品和文獻。在這裏,可否請您先談談您最初的閱讀生活,在您記憶裏,閱讀是從何時開始的?
趙園:我的閱讀生活,由讀童話、民間故事開始。當時我應當在小學中、低年級,具體的時間已不記得。當時的孩子並不都有這樣的條件。我的父親在一所師範專科學校教書,母親在省教育廳工作。我最初利用的,主要是母親單位的圖書室。那些童話、民間故事,應當是由那間圖書室借到的。早年的閱讀對我的影響之大,用一句俗濫的話說,“怎樣估計都不過分”。回想起來,意義主要在開啟了想象的空間。至於文字方麵的影響,應當是潛移默化的。那種年齡的孩子,還不會形成對文字美的鑒賞態度。直到成年之後,甚至到了中年、老年,仍然會想象一條飛毯,祈望一種奇跡——我不知這是不是好事。但這種童心的殘留,一定幫助我度過了一些困難的日子。有想象,有想望,總是好的,你說呢?